不久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2014年萬家企業節能目標責任考核結果顯示,在948家未完成節能目標任務的企業中,石油和化工企業占比較高。而2013年萬家企業節能目標責任考核結果顯示,在1191家未完成節能目標任務的企業中,石油和化工企業有286家。連續兩年的數據顯示,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在綠色發展上“壓力山大”。
“十二五”以來,石化節能減排完成情況如何?“十三五”期間,行業的發展思路與重點又有哪些?“互聯網+”在2015年成為熱點詞,行業又是如何利用“互聯網+”與自身發展相結合的?對此,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了中國化工節能技術協會理事長方曉驊,他表示,“十二五”期間,行業節能減排完成效果并不理想,“十三五”要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結合,利用“互聯網+”的優勢,確保行業節能減排工作取得進一步發展。
結構節能空間較大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十二五”時期,我國石化行業節能減排完成情況如何?取得了哪些成績?
方曉驊:石油和化工行業2014年工業增加值能耗1.7559tce/萬元,2010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為1.8826tce/萬元,4年下降6.7%,沒有實現時序進度目標。2015年1~6月,石油和化工行業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約3.4%。
“十二五”以來,全行業把節能減排作為“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抓手;尤其是近兩年來,企業開展能源審計、能源管理體系的建設與認證,促進節能減排工作深入開展。同時,企業也在克服經濟下行的壓力,從管理、技術、投資上加大節能減排的力度。此外,行業企業也在積極推廣先進的節能減排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加強企業能效管理,狠抓節能降耗。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您認為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的能效水平如何?
方曉驊:首先,我國部分石油和化工行業領跑者企業能效居于世界先進水平。
例如,在原油加工行業中,中國石化青島煉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無論從工藝技術來看,還是從管理水平來看,都是世界能效一流的煉化企業;在乙烯行業中,扣除原料因素,上海賽科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90萬噸乙烯裝置能效水平位居世界前3名;在燒堿行業中,我國擁有全世界最先進的、能效水平最高的離子膜電解裝置,上海氯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天業(集團)有限公司、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在世界燒堿生產領域均處于領先地位。
其次,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重點耗能產品平均能效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一定差距,還有部分節能潛力可挖掘。2015年,通過原油加工、乙烯、合成氨、甲醇等15個重點耗能產品的能效“領跑者”水平和行業平均水平的對比可以看到,如果在今后幾年內,這15個品種的行業平均能效水平達到2014年度能效“領跑者”的水平,則可以實現約3000萬噸標準煤/年的節能能力,占2014年全行業能耗總量的5.7%。
根據國家統計局和研究機構的估算,2014年我國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是美國的1.60倍、日本的1.35倍。這說明我國在結構節能方面還有較大的空間,我國化工行業應該發展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產品,延伸產業價值鏈,提高石化和化學工業的精細化率和工業增加值。
節能工作走向系統化、集成化、全過程一體化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互聯網+”的概念在2015年被炒得火熱,行業如何利用“互聯網+”的優勢結合自身發展?
方曉驊:行業為了使工業化信息化“兩化”相融合,以“互聯網+”的創新應用開展行業節能信息服務,中國化工節能技術協會信息中心在2014年5月正式上線,信息中心與多家科技文獻持有單位合作,匯集大量國內外關于石油化工節能技術成果、節能技術數字化圖書、節能技術專利以及大量的節能產品等數據。
同時,信息中心還根據行業企業的特點,自助研發了特色的自建數據庫系統,這個系統能夠幫助企業提高三種能力,整合企業各種信息數據的能力、探索數據背后價值和制定精確行動綱領的能力、進行精確快速實施行動的能力。
此外,2015年,信息中心還研究開發了可個性化定制的專業數字化圖書資料館。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十三五”時期,行業節能減排發展的思路與重點有哪些?
方曉驊:“十三五”時期,我們要特別注意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大力推進節能技術進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首先,宏觀層面要加強政策引領和推動的作用,增強各地區和用能單位節能的內生動力,提高企業加快節能技術改造和采購節能設備的積極性,實現由節能潛在需求向節能技術裝備使用的現實轉變。
其次,中觀和微觀層面要采取系列具體措施,如:創新節能技術推廣模式,突破節能瓶頸技術,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節能技術,快速實現節能技術進步,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比如,優選“十二五”期間行之有效的節能技術,加快推廣。高耗能行業要注重抓好工藝系統過程中的節能降耗,并支持公用工程的節能降耗。優秀的節能技術可使節能降耗事半功倍,繼續推進熱力系統、電力系統、水務系統的節能技術進步工作。
又如,讓節能工作走向系統化、集成化、全過程一體化節能措施。要引導和促進熱力系統節能技術系統化;大型耗能裝備(如工業爐)節能技術集成化;企業和產業園區節水節能技術全過程一體化;對具有共性的大型生產裝置(如煉化裝置)組織節能示范工程,支持大型煉化企業節能。
通過創新集群模式推動節能產業發展。鼓勵若干具有產業基礎、區位優勢和智力資源優勢的地區和企業率先發展,加快形成節能裝備制造集聚優勢。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節能技術裝備大型骨干生產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鼓勵龍頭企業加快實施兼并重組,提升產業集中度和市場競爭優勢。
支持節能環保產業園區的集聚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園區的地理位置一般處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密集的區域,產學研緊密結合,能夠實現創新資源的高效運用,在短時間內實現科研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