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大氣污染問題,針對空氣質量情況,陳吉寧今日介紹說: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有73個城市達標,占21.6%;優良天數比例76.7%,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3.2%;陳吉寧表示,目前空氣質量總體呈改善趨勢,但污染程度仍較高,部分地區冬季霧霾天氣頻發高發。
今天上午,受國務院委托,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國務院關于2015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他表示,“2015年,全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但環境污染重、生態受損大、環境風險高等問題仍然突出”。
針對空氣質量情況,陳吉寧介紹說: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有73個城市達標,占21.6%;優良天數比例76.7%,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3.2%;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50微克/立方米,超標42.9%,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87微克/立方米,超標24.3%;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一氧化碳(CO)年均濃度分別為25微克/立方米、30微克/立方米、134微克/立方米、2.1毫克/立方米,均達標。
陳吉寧表示,目前空氣質量總體呈改善趨勢,但污染程度仍較高,部分地區冬季霧霾天氣頻發高發。首批實施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74個城市,與2013年相比,去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71.2%,提高10.7個百分點;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為4.1%,下降4.6個百分點;細顆粒物平均濃度為55微克/立方米,下降23.6%。2015年,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同比下降7.4%,有78.4%的城市空氣質量仍然超標,有45個城市細顆粒物年均濃度超標一倍以上。京津冀地區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為10%,同比下降7個百分點,但采暖期細顆粒物平均濃度同比增長9.6%(北京增長75.9%),受多種因素影響,11-12月出現3次重污染天氣。
“顆粒物為主要污染因子,臭氧污染問題日益增多”。陳吉寧說,細顆粒物和可吸入顆粒物作為首要污染物的超標天數,占總超標天數八成多。臭氧為首要污染物的占總超標天數的16.9%。二氧化硫年均濃度超標城市比例,由2010年的22.6%下降到2015年的3.3%,酸雨區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由歷史高峰值的30%左右降至8.8%。
陳吉寧強調,目前空氣質量的另一個特點是“區域不平衡,部分城市有所反彈”。珠三角空氣質量改善幅度最大,區域細顆粒物平均濃度為34微克/立方米,首次達標。鄭州、烏魯木齊、濟南細顆粒物濃度在2014年同比下降后,2015年又有反彈;同時,還有70個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不降反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