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所經過一年的調查研究,終于拿出了《蘇北富民工程與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長篇報告。日前,省發改委研究所所長顧為東研究員應邀在鹽城向千余名縣處級干部解讀了這一報告。報告中的一個亮點———開發沿海風能資源,優化江蘇能源結構,為新型工業化和“兩個率先”服務,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世界各國爭相開發風電新能源
在可再生能源領域中,風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利用風能發電以其“環保、節能”的特點日益引起眾多國家的高度重視。德國風力發電目前占總電力生產的3.5%,美國去年新安裝的風力發電設備可滿足47.5萬個家庭的用電需要。盡管現在的風力發電量不到全世界發電總量的1%,但預計到2020年,它將提供世界電力需求的10%,并在全球范圍減少100多億噸二氧化碳廢氣。
蘇北沿海具有得天獨厚雙重優勢
蘇北沿海風力資源豐富,蘇北沿海海岸線954公里,完全符合風力發電機的風速要求,在蘇灘涂和沿海大規模建立風電場,既能夠獲得海上風力發電的高效率,又能夠在退潮期間享受陸上施工的便捷條件,全球只有少數幾個國家和我國的蘇北地區具有這樣得天獨厚的雙重優勢。蘇北沿海灘涂淺海里建立風電場,不僅風速高,而且湍流低,風力機折舊可延長35%,發電成本還將大幅降低,完全可以低于煤電發電成本,在長三角這個電力負荷中心完全具備了與火電競爭的條件。同時,蘇北沿海處于長三角的腹地,距電力負荷中心很近。據測算,在現有的技術和施工條件下,鹽城沿海(含淺海)已具備了8000萬千瓦以上的風力發電的開發潛力(相當于全省目前發電總量4倍)。
另一方面,利用風能資源進行發電,還可以帶動風電設備產業的發展。風電設備產業涉及到電機、塔架、風葉、機械傳動、數控、輸變電機組與設備等行業。如果能抓住機遇,大力發展風電機制造,在蘇北沿海經濟帶就打造出一個高新技術產業———風電機全球生產基地。
關鍵在制定政策和引進戰略投資者
受技術發展水平的制約,風電仍處于起始階段,政府必須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這是經濟發達國家促進風電發展的共同作法。我國目前風電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清晰的發展目標和有效的政策機制;國內風電設備制造水平不高,風電建設投資大、電價高;風電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風電資源評價工作滯后;缺乏融資渠道,市場的準入阻力大;電價水平與成本、技術不協調。為此,省發改委提出蘇北風電發展的政策框架:加大國內投資力度,抓緊利用外國政府混合貸款;確定合理的風電價格;優惠電價政策;制定稅收激勵政策;建立科、工、貿相結合的新產品開發機制;出臺清潔能源補貼政策;培育我國風電咨詢和服務政策等。
可以相信,通過政府和地方的共同努力,引進國際戰略投資者,真正發揮蘇北突出的比較優勢,為蘇北實現新型工業化和跨越式發展提供有力的能源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