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按照國務院《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的要求,省質監局黨組帶領全省質監系統干部職工以構建長效機制為核心,著力建設動態監管 體系、安全責任體系、應急救援體系,加大了對非法生產、使用特種設備的打擊力度,事故絕對數量和事故率穩中有降,萬臺設備事故率和萬臺設備死亡率從2004年的0.9和0.68下降到2008年的0.21和0.07。 動態監管體系:確保特種設備安全
四川省以187個各級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和366名安全監察員為骨干,以41個特種設備檢驗機構為技術支撐和補充,充分發揮社區、企業的作用,構建了遍布城鄉的特種設備安全監察網絡,監管視線覆蓋特種設備生產、使用的各個環節和領域。
目前四川省特種設備數量以每年10%-15%的數量增加,特種設備動態監管信息化系統,綜合利用GIS電子地圖、遠程視頻監控、RFID電子標簽等技術,通過“一網一庫五系統”(即質檢軟硬件平臺和網絡平臺、特種設備空間數據庫、特種設備綜合業務系統、特種設備重要場所視頻監管系統、CNG氣瓶電子標簽監管系統、GIS決策支持系統、檢驗管理系統)建設,對全省14.6萬臺特種設備、422萬只氣瓶、3.8萬公里壓力管道進行動態監管。特別是利用RFID 技術對CNG氣瓶進行監管,對CNG氣瓶安裝、使用、充裝、檢驗、報廢全周期進行管理,在全國率先解決了車用CNG氣瓶“非法安裝、非法使用、違規充裝、過期不檢、超期服役”的難題。目前,該系統已在15個市完成推廣,對21萬只氣瓶進行動態監管。
責任和能力:一個也不能少
為減少事故損失、防范次生災害,省質監局和各級質監部門成立了應急救援機構和事故專家組,制訂了特種設備應急救援預案,堅持開展應急救援演練。“5·12”特大地震發生后,全省各級質監系統和特種設備使用單位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對有毒易燃易爆壓力容器、索道、電梯、壓力管道進行應急技術處理,有效防范了次生災害的發生。
全省質監系統還通過簽訂責任書、納入政府目標考核等多種方式,全面明確和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監察機構的監管責任、檢驗機構的技術把關責任、各級地方政府的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的責任,開展特種設備普查整治、壓力管道專項整治、氣瓶專項整治、起重機械專項整治,摸清了在用設備底數和安全狀況,搗毀了一批非法制造的劣質危險特種設備,重點對小食品加工、小服裝加工、小建材生產、小冶金企業違章使用特種設備的行為進行了糾正,共消除隱患 17526起。通過隱患排查治理,全省特種設備使用登記率達到98.3%,重大隱患整改督查率達到99.7%,重點監控設備作業人員持證率達到 98.9%。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