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一些歐美媒體發表文章,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等產品大量涌入表示擔憂,抱怨中國太陽能電池板過于廉價、涉嫌不公平競爭,認為本國的太陽能企業可能因此面臨倒閉危險。
國外競爭對手抱怨“吃虧”
德國太陽能龍頭企業Q-Cells日前發布了一份業績報告,數據顯示該公司上半年虧損了7億歐元。該公司準備裁員500人,留下的2100名員工全部轉為兼職工,處于半失業狀態。它還打算裁減4條生產線,并把這些生產線轉移到亞洲。包括Q-Cells在內的德國太陽能企業將自己的困境歸咎于中國企業,稱中國政府投入的大量資金和補貼加上巨大的成本優勢使中國企業能夠以明顯的價格優勢占領市場。
日前,德國太陽能企業已向歐盟呼吁對中國企業實施制裁,認為中國的太陽能企業涉嫌不公平競爭。據德國《商報》報道,德國太陽能生產商Conergy欲聯合其他同行向德國政府和歐盟委員會申請對中國產太陽能電池板進行反傾銷調查。該公司總裁阿默爾稱:“價格處于傾銷邊緣”,按目前的價格水平,中國生產商沒有國家的支持則不可能盈利。因為太陽能電池板的原料硅的價格是公開的,中國生產商只擁有勞動力和能源成本低的優勢。該建議在德國太陽能行業中獲廣泛支持,其他生產商也認為在與中國同行競爭中吃了虧。Q-Cells的發言人還曾表示,“政客們應該捫心自問,要德國納稅人為亞洲產品買單,這么做是否正確?”
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太陽能生產商不久前在接受本國媒體采訪時,也對中國產品給他們帶來的沖擊表示不滿。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些太陽能企業警告說,廉價的中國產品不僅使他們蒙受經濟損失、被迫裁員和削減產能,而且可能危及奧巴馬政府扶持可再生能源產業的計劃。《澳大利亞人報》8月底的一篇報道引用堪培拉一家太陽能產品負責人的話說,當地太陽能產業受到中國廉價產品的沖擊,無暇應對市場需求。他還表示,一些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的價格出現大幅下降,價格從1600澳元降至1050澳元,有的質量很差。
成本優勢源自多方面
中國太陽能企業的電池生產成本的確很低,但這和較低的勞動力價格和原料價格的直線下降等多重因素相關,并不僅是因為中國太陽能產業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且,業內人士也指出,日本、德國等西方國家也曾給本國太陽能產業提供過巨額補貼。 《德國金融時報》不久前的一篇文章客觀地指出,德國企業與硅片生產商簽訂的是長期合同,價格被綁死了;然而,中國的公司可以從現貨市場采購到硅片。過去幾個月,硅片的市場價格下降了約70%。根據瑞銀集團的一份研究報告,從總體上看,中國的太陽能產業制造成本要比德國低30%。再加上政府支持,這幾年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的價格下降明顯。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