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18年京津冀區域發展指數公布。結果顯示,2018年京津冀區域發展指數為160.13,比上年提高6.14個點。其中,共享發展指數最高且上升趨勢最明顯。
京津冀區域發展指數由5項數據構成,包括共享發展指數、創新發展指數、綠色發展指數、協調發展指數和開放發展指數。其中,共享發展指數248.27,在全部5項數據中最高,且上升趨勢最為明顯。協調發展指數最低為122.08,開放發展指數在經過快速增長后出現回落,為125.17。此外,創新發展指數和綠色發展指數呈穩步提升趨勢,分別為158.27和146.84。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區域經濟研究室副主任葉振宇認為,京津冀區域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政策帶動、創新驅動、投資拉動等各方面力量為區域發展帶來“紅利”。
發展指數大幅提高
得益于共享發展和綠色發展
測算結果顯示,京津冀區域發展總指數自2014年以來出現較大幅度提高。2018年比2013年年均提高8.49個點,快于2010-2013年期間年均提高水平2.59個點。葉振宇認為,共享發展和綠色發展兩項指數對整體貢獻較大,在過去的5年進步明顯。
他舉例,京津冀區域近幾年大氣治理和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群眾感受較深。測算結果顯示,2018年,區域綠色發展指數146.84,比上年提高3.61個點。與2013年相比,平均每年提高8.26個點。其中,區域PM2.5年均濃度由2013年的106微克/立方米降至2018年的55微克/立方米,下降48.1%。
在節能減排、生態建設方面,與2013年相比,京津冀三地萬元GDP能耗分別累計下降超過20%,區域人均城市綠地面積由2013年的15.2平方米增至2018年的19.1平方米,年均增長4.7%。區域節能環保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由2013年的3.2%上升至2018年的4.9%。
共享發展指數最高且上升趨勢最明顯,為248.27,比上年提高32.06個點。與2013年相比,平均每年提高21.3個點,較2010-2013年期間年均提高水平快7.83個點。
葉振宇解釋,這主要得益于基本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教育公平、脫貧攻堅等方面的明顯改善。比如,近幾年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推進較快,區域鐵路網和高速公路網的密度提升。2018年高速公路路網密度達到444.7公里/萬平方千米,比2013年增長26.3%。三地教育水平差距不斷縮小,反映之一就是本科錄取率的差距在縮小。
此外,京津冀區域的貧困發生率明顯下降。河北在2018年實現了65萬貧困人口脫貧。區域最低生活保障人數占地區常住人口比重由2013年的3.09%下降至2018年的1.51%,下降1.58個百分點。
協調發展指數最低
三地產業水平差距過大是主因
協調發展指數在五項指數中最低,為122.08,比上年提高3.65個點。與2013年相比,平均每年提高1.6個點,呈穩步上升趨勢。
“協調發展指數偏低主要由于地區發展水平差距較大,主要體現在地區產業的層次和規模上”,葉振宇介紹,北京主要以高精尖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天津則在裝備制造、重化工業和航運等現代物流領域綜合實力較強;河北主要依靠傳統的加工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技術水平相對較低,鋼鐵仍然是河北最大的產業。
此外,創新能力的差距也影響了京津冀協調發展。葉振宇認為,京津冀的創新資源主要分布在北京,但沒有很好地輻射到其他地區。比如,人才和資源等優質的創新要素流動緩慢,北京的人才到河北就業的意愿較低。
開放發展指數出現回落
受全球經濟形勢和貿易保護主義影響
官方認為,京津冀地區對外開放從“大進大出”“引進來”向“走出去”、全方位高水平開放轉變。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區域開放發展指數上升幅度較大,2016年達到172.24。但自2017年以來,指數有所回落,2018年為125.17。
除受此前基數較高影響外,葉振宇認為,該項指數回落受到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影響,外需拉動相對乏力,進出口下降比較明顯。與之相對,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另一方面則由于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指數顯示,區域對外貿易自2013年達到高點之后開始回落,在2016年以后又有所回升,2018年區域貨物進出口額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為45.8%,較2016年提高7.9個百分點。
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不僅影響到商品貿易,也影響了人的流動。入境旅游人數呈波動性變化,2018年區域國內外游客接待量為12.2億人次,比2013年增長85.5%,其中入境旅游人數下降8.7%。葉振宇認為,全球經濟疲軟影響了人們的旅游意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