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省屬國企煤炭產業增加值占比降低到50%以下,實現煤與非煤產業的歷史性‘結構反轉’”。山西省國資委副主任張宏永透露。11月5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山西省屬國有企業高質量轉型發展”新聞發布會,會上對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啟動以來改革攻堅、轉型升級、動能轉換、提質增效、風險防控等各項重點工作進行介紹。
進博會期間,25個混改項目對外發布
張宏永介紹,市場化經營機制的建立有賴于混合所有制體制作為基礎和保障,為此省國資委出臺了混改實施意見和操作指引。省屬企業子企業混改率達到70.9%。省屬企業集團層面混改實現破冰,建投集團與中國中鐵在太原論壇期間簽訂合作框架協議,擬出讓51%的控股權,引資額將達到70億元左右。汾酒集團整體上市將在今年底完成,大地國際5月17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向社會資本發布了一批股權轉讓項目,已有2個項目完成混改,10個項目確定了合作意向方,在上海進博會期間,新推出25個混改項目對外發布。
去年,中央駐晉企業及省屬國企占全國1/10任務量的“三供一業”100%完成協議分離移交,移交地方政府之后,正在加快維修改造。省屬“僵尸企業”出清72戶,年內出清200戶以上。對196戶特困企業開展專項治理,2020年基本完成減虧增利任務。有廠辦大集體改革任務的18家省屬國企中,6家已經完成改革;國企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全面啟動。首批試點的同煤集團近11萬人已全部移交大同市管理。
三年累計退出煤炭產能6690萬噸
張宏永介紹,到2020年,省屬國企煤炭產業增加值占比降低到50%以下,實現煤與非煤產業的歷史性“結構反轉”。到9月底,該占比已經從61.2%降低到56%。到2020年,將有總投資7000多億元的支撐性、牽引性轉型項目竣工投產。
作為煤炭大省,山西省三年累計退出煤炭產能6690萬噸,占全省的3/4,煤炭先進產能占比從45%提升到66.3%。推動煤電聯營,并以股權合作方式,實現了晉電蘇送。同時,積極發展風電和光伏發電,電力裝機超過7000萬千瓦,其中,新能源發電占比超過10%。以煤層氣勘查開采管理體制改革為牽引,組建山西燃氣集團公司,打造全國非常規天然氣基地。2019年1-9月,煤層氣抽采量達到22.44億立方米,利用量15.52億立方米。
聚焦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密集組建了文旅、環境治理、大數據、交控、通航、民爆、信息技術、生物、設計等新公司,引入優質戰投,成立產業基金。到2019年1-9月,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8類新興產業工業產品總產值完成360億元,同比增長11%。
能投公司完成鐵路資本金投資444.73億元,為全省新增鐵路里程2600公里,帶動山西鐵路投資2400億元。國新能源建成覆蓋全省的“兩縱十五橫”共6000公里長輸管線和6300公里城市輸配管網格局,具備了“一省一網一主體”的功能實力,供氣人口達2050萬人。交控集團累計投資475億元,建設513公里高速公路,推動高速公路運營管理提質增效。航產集團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開通歐洲、美洲、澳洲航線,大力發展通用航空產業。
目前省屬企業已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5個
太鋼形成了以研發創新體系為主體,以工程集成體系和控制與改進體系為兩翼,以專家、行業、客戶和高校、科研院所為支撐的科技創新體系;潞安順應新型高端煤化工產業發展要求,構建了“一中心、十平臺、五基地”的開放創新體系。截至目前,省屬企業已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2個,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2個,國家級創新型企業8戶,建成省級主要創新平臺86個。
太鋼相繼研發生產出“筆尖鋼”“手撕鋼”,新開發出高強度特殊防彈用鋼;潞安集團致力推進“雙替代”,產出了全球“第一桶”煤基合成III+基礎油;陽煤集團晉華爐工藝技術,首次實現了中國自主煤氣化技術在海外的商業化應用;晉能集團超高效異質結(HJT)組件,獲得了全球首張HJT光伏組件IEC新標準認證和光伏領跑者“前沿”技術認證。這些新項目、新技術相繼投產,為省屬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省屬國企資產負債率實現穩定下降
加大風險識別,主動防范風險,是企業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為此,省國資委建立省屬國企債券兌付提前15天預警制度,對存在兌付困難的企業早識別、早發現、早預警、早干預。山西省屬國企每年剛性兌付到期債券1500億元左右,沒有發生一筆違約。
在防范上市公司退市方面,7家省屬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成功保殼,并全部按期償還省屬國企到期債務,及時穩妥化解了7家企業債券兌付潛在風險。順利平移政府高速公路債務2600億元,組建銀團貸款,每年節約財務費用30億元,風險隱患徹底消除,被國務院通報表揚獎勵。
經過持續努力,省國資委監管企業經濟指標總體呈現出“三增一降”的良好態勢,即營業收入、資產總額、實現利潤持續增長,資產負債率持續下降。截至2019年9月底,省屬國企累計完成增加值1946.9億元,同比增長3.9%。其中,非煤產業增加值完成856.7億元,占比44%,比去年同期的38.6%提高5.4個百分點。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6%。累計實現利潤254.6億元,同比增長23.3%。上繳稅費765.9億元,同比增長8 %。資產負債率74.9%,同比下降1.1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應收賬款清收持續加力,同比下降6.7%。凈資產收益率、成本費用利潤、營業收入利潤率分別較上年同期增加0.41、0.34和0.28個百分點,持續保持規模效益雙快增長勢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