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后,低碳經濟進入公眾的視野。各國如何切實履行在會上的承諾,快速走向低碳經濟的高速路,便成為考驗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成果的“試金石”。
備戰2012年減排關口
2012年或將成為自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以來中國不得不面臨的又一關口。
對于2012年以后的減排義務,聯合國已于2007年底在印尼巴厘島艱難地通過了“巴厘島路線圖”,終極將美國納入到旨在減緩全球變暖的未來新協議的談判進程之中。
“巴厘島路線圖”要求所有發達國家都必需履行可丈量、可講演、可核實的溫室氣體減排責任,未來的談判將考慮為所有發達國家設定詳細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中國提出在未來5年內實現節能20%的目標等。
2012年以后各國的減排指標具有不確定性,但節能減排會是一個不變的趨勢,企業越是積極的實施節能減排項目,便越有可能取得先機,業內人士指出。
據有關數據,在“十一五”期間,我國提出了到“十一五”末節能20%,減排10%的目標。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初步確定,“十二五”期間中國環保投資將達3.1萬億,較“十一五”期間1.54萬億的投資額上升121%。
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在近期環保科技工作會議上透露,“環保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被明確確定,下一步要抓住機遇,大力推進環保產業發展,爭取出臺環保系統推動環保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我國面臨嚴峻的能源形勢,要認識到中國減排問題的嚴重性,2012年后中國極有可能會被限定明確的減排指標,業內資深環保專家指出。
整體公民的節能意識對構筑和諧社會有了極大地推動作用,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戴彥德表示:“不論節能減排是否能夠完成既定目標,其對建造節能型工業體系,提高節能意識,構筑和諧作用,具有巨大的意義。”
低碳經濟“轉型”
“低碳經濟”概念最早正式出現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后在“巴厘路線圖”中被進一步肯定,2008年的世界環境日主題定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2009年底哥本哈根會議的召開又使低碳經濟走入人們的視野。
事實上,“低碳經濟轉型之路”悄然整裝待發。
2009年11月,我國提出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碳強度)要在2005年的基礎上下降40%~45%的目標,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并制定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
如果確定中國低碳轉型的戰略是節能為主,發展清潔能源為輔,那么這樣的指標分配就與中國低碳轉型的戰略一致,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林伯強認為。
這種約束性指標的確定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低碳經濟發展之路,分析人士指出。
中國的GDP碳強度指標計算在一定時期內,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即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對于以前的能源強度指標而言,碳強度也受能源效率影響,但主要受能源結構的影響。
政府用低碳經濟發展政策來引導經濟結構改變和調整是一個很好的趨勢,林伯強指出。
按照“十一五”能源強度指標的處理方式,“十二五”規劃可能把碳強度約束指標分配到各個省,不能將節能的企望放在改變產業結構上,但今后的產業結構發展有利于能源強度指標,林伯強認為。
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產業結構調整的最終目標,業內人士普遍認為。
節能環保規劃箭在弦
在3月25日舉行的第三屆環境投資大會上,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王玉慶表示,今年節能環保產業規劃有望出臺。
本報記者獲悉,《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草案目前已經開始進入部委征求意見階段,并列入今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部門分工的內容。
王玉慶透露,3月1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就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進行了討論,并提出采用一些稅費政策,加強政策扶持和引導,運用市場手段促進節能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不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日前表示,未來5年,中國環保產業投資需求可達4500億元,節能環保等新型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2010年全國環保產業產值將超過1萬億元,占GDP(國內生產總值)3%以上,“十二五”末將達到2萬億以上,到2020年環保產業將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王玉慶預計。
《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草案即將實施意義重大,節能減排將使企業在節能減排中法制化和程序化,極大地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安邦分析師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