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節能產業網訊 從武漢市城管局獲悉,陳家沖垃圾處理場,已正式并網發電。據悉,利用垃圾填埋氣發電,這在我省還屬首例。據了解,此項目為市城管局下屬的武漢市江環實業發展總公司與荷蘭億碳國際公司開始計劃合作開發武漢市陳家沖等三座填埋場的填埋氣發電暨清潔發展機制項目。2007年12月,雙方共同投資組建了武漢江環億碳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共同開發陳家沖垃圾場,首期共投資4000萬元,裝機容量達3兆瓦,預計年發電量為2160萬度。

發電成功后,垃圾氣體不再直接排放,由此減少的碳排放量,可以用來碳匯轉讓。國際碳匯交易市場的價格是,10歐元/噸,陳家沖垃圾場每年可減排碳排放量10萬—13萬噸,這樣一算,可獲得近千萬元人民幣收益。武漢市城管局透露,除了陳家沖垃圾場,群力村、新溝、鍋頂山、長山口、灄口等5座依靠焚燒發電的垃圾場,將在今年開工。投入使用后,每天將處理垃圾5000多噸。
記者了解到,陳家沖垃圾填埋場通過在垃圾填埋區域內鋪設沼氣收集管網,收集填埋場產生的沼氣(主成份為甲烷),每小時可收集 880——900立方米沼氣,可實現每小時焚燒發電1200度左右。陳家沖垃圾場現階段消納硚口、江岸、江漢及青山等區的垃圾,日消納量2500噸左右,消納武漢市近四成生活垃圾。今年9月,陳家沖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填埋氣發電工程完成發電接入系統建設,并于日前正式并網發電。據介紹,從理論上講,1噸垃圾至少可產生200度電。此外,該工程年均碳減排量可達13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該負責人說,陳家沖垃圾發電廠所發的電量,不僅可滿足發電廠及陳家沖填埋場自用,所余電量全部輸送到華中電網,預計年發電量達到2160萬度,按照每戶居民平均每天用電6度算,可供近萬戶居民使用。目前,陳家沖垃圾發電廠只完成了一期建設,每小時發電量在1200度左右,24小時不斷運行;發電廠二期建設將于明年6月完成,屆時發電機組將增至5臺,發電量也將實現翻番。
記者從現場看到,在披著黑色防曬薄膜的“垃圾山”上,每隔40至50米就豎著一根直徑約1米的鐵管,它們穿破防曬膜,插入垃圾山內,露出地面的部分有一人高。
“這些鐵管子,就是用來收集沼氣的‘豎井’,它們每一根都插入地下至少10多米深。”發電廠項目負責人介紹說,目前,在垃圾填埋場內已先后設置了44口“豎井”,通過這些“豎井”,他們以每小時880至900立方米流量從垃圾堆內抽取沼氣。
沼氣通過連接在“豎井”井口的橡膠管,被直接送至垃圾填埋氣預處理系統。在預處理系統內,通過對沼氣除濕、提純、加壓處理后,再分流到3臺發電機組作為燃料用于驅動發電機發電。所發電除了滿足陳家沖垃圾填埋場自用外,還被送至陽邏柴泊變電站并入華中電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