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企業“產業鏈” 鍛造效益“增值鏈”
——山東能源龍礦集團走出能源多元化轉型路徑
從煤到電、氣、油、建材,讓煤從罐中走、從管中走、從空中走,原本的“天方夜譚”如今正在山東能源龍礦集團變為現實。
近年來,龍礦集團不再滿足于將煤炭“一賣了之”,而是從單一煤炭產品到不斷延伸產業鏈。該集團沖破了單一化的產業發展束縛,改變了原來資源型產業多、高附加值產業少的狀況,形成多極支撐、持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著資源產業的高級化和質態躍遷。
燒低熱值煤“生氣發財”
12月15日10時許,來自青島瑞東氣體有限公司的兩輛大車緩緩駛入龍礦集團熱電公司氣體分公司的大門。司機王長福罐裝好氣體后,和同行的3位司機洗了個熱水澡吃過午飯返程。
“龍電氣體白天裝車有專門休息室,晚上裝車提供免費住宿,我們還是更喜歡‘跑’這家公司的貨。”王長福說。近1年來,像這樣的氣體罐裝車每天有十幾輛進出廠區。
今年1月至12月中旬,龍礦集團熱電公司氣體分公司新開發了40余家客戶,銷售足跡遍布河北、江蘇等地,人均創效45萬元。
少有人想到賴以生存的空氣居然也能作為一種重要的原料,更難以想象的是生產產品的“源動力”竟然低熱值煤炭。龍礦集團以“次煤”發電產生的富余電量,生產液氧、液氮、液氬、氧氣、氮氣、氬氣等工業用低溫液體和氣體,形成了發、供、用電的內部產業鏈。
據了解,龍礦集團總部礦區的梁家煤礦生產2000大卡至2500大卡的低熱值煤、“臟雜煤”,銷售一直是難題。為此,該集團做精、做優以“煤—電—熱”為主導的熱電聯產產業鏈,全面打造“非煤經濟升級版”,對沖“次煤銷售”經營壓力。
龍礦集團現有龍礦熱電公司、龍泰熱電公司、龍發熱電公司、龍鳳熱電公司4個電廠,每年大約可消化100萬噸內部低熱值煤炭,為山東省煙臺市多地提供供暖服務。
以龍泰熱電公司每年用煤量近50萬噸為例,如果單純出售煤炭,只能獲得近1億元的收入。而該公司通過延伸產業鏈,就能多增加8000多萬元的供熱收入。該公司供熱范圍內的居民用戶已達到4萬余戶,今年增加入網面積56萬平方米,供暖期每月還可新增200萬元蒸汽銷售收入。
地處膠州市的龍發熱電公司與膠東國際機場簽訂了供熱合同,年前將正式供熱,借勢登高參與臨空產業,每年可消化龍礦集團低熱值煤50多萬噸。而龍礦集團基地電廠正在著手實施“西汽東輸”工程,已通過龍口市政府立項及批復,這不僅是保障當地居民供熱的民生工程,也為企業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
“廢品”用好亦能創品牌
筆者從龍鳳熱電公司12月生產經營工作會議上得知,由于11月水泥銷量環比翻倍增長,該公司當月利潤環比提升100.09%。
雖然本次利潤提升的最大“功臣”是水泥,但水泥生產卻不是他們的主業,該公司是集發電、供熱、水泥生產、建材生產于一身的現代化循環經濟示范企業,主要產品“原料”亦是來自200公里以外的低熱值燃煤。
“發電產生的灰渣直接進行循環利用,灰渣不積存也不會污染空氣。”龍鳳熱電公司經營管理科科長楊順杰說,煤炭充分燃燒后發電、供熱,剩下的灰渣固體廢棄物被輸送到水泥、建材車間二次利用。該公司一年能消化內部低熱值燃煤近20萬噸,產生灰渣7萬噸至8萬噸,卻能為該公司創造上千萬元的產值。
龍鳳熱電公司注冊了“招虎山”牌水泥商標,聯合濟南大學成立了“質量控制中心”,借助學校雄厚的技術力量,研制的礦用水泥一度遠銷馬達加斯加、東帝汶等國家。本來“招人嫌”的灰渣搖身一變,“走”出了國門。
而發電工程中產生的粉煤灰,也被龍鳳熱電公司制成了新型加氣磚。因為水泥產品的廢渣利用率在100%,而粉煤灰的利用率僅有30%,對于剩余的這些粉煤灰,該公司進一步延伸產業鏈,上馬了新型加氣磚生產線,將這些固體廢棄物徹底吃干榨凈。趕上加氣磚需求量大的時候,該公司的粉煤灰不能滿足生產需要,還得從周邊熱電廠調運,亦為當地環保工作做出了貢獻。
談及“廢品”,龍礦集團的油頁巖煉油項目不得不說。該集團擁有中顆粒煉油技術、單爐傳動改造、料盅改造和火板門開關自動化改造等技術。該集團不僅自身能從油頁巖中煉油,還能進行技術輸出。盡管受市場因素影響,目前該集團油頁巖煉油項目處于停產狀態,但仍有1萬多噸頁巖油待價而沽。今年以來,依托“拳頭技術”優勢,龍礦集團先后有新疆太姥礦業有限公司、陜西屹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等同行來洽談合作事宜,并于今年四季度正式開始了技術服務合作。
煤礦新產品“走出去”
企業要生存發展,靠什么?當然,因素很多。近3年來,龍礦集團先后有3對礦井退出歷史舞臺,隨之而來的就是去產能礦井設備如何處置,維修制造技術人員如何分流。該集團下屬的機電維修制造中心本是受沖擊最大的,但該中心卻依靠技術創新贏得了市場,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
市場需要什么,就研制什么,巷道修復機的研制被列入研發方案。12月上旬,國家礦用產品安全標志中心專家組到機電維修制造中心,對這個新產品進行煤安樣機現場評審,生產工藝、產品質量控制等相關技術資料和運行參數、防爆參數等各項性能指標都經得起檢測,樣機檢驗順利通過。
“制造產品和設備都要‘走出去’,只有不斷拉伸產業鏈,才能實現中心的轉型發展。”機電維修制造中心黨總支書記、主任林郁說,雖然關閉礦井后維修制造業務少了,但技術人才和技術優勢仍然存在,用戶有需求,自身有技術,就還能“活下去”。
為了讓新產品適應煤礦井下的復雜環境,提高施工效率,機電維修制造中心想出了“私人訂制”的辦法,分派技術人員多次深入用戶方井下實地考察測量,根據井下生產實際需求,量身設計加工。
此外,機電維修制造中心成立了循環復用分廠,對龍礦集團所有關停礦井的設備進行拆解,檢測合格的作為維修加工配件使用,無利用價值的殘體鑄造轉換再生。今年以來,拆解廢舊物資近7000件,節省成本投入40多萬元。
提要
龍礦集團現有4個電廠,每年大約可消化100萬噸內部低熱值煤炭
龍鳳熱電公司每年發電產生的灰渣被送到水泥、建材車間二次利用
機電維修制造中心提供“私人訂制”服務,根據井下生產實際需求,量身設計加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