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的種種跡象看,美國和日本兩個超級大國的光伏市場引爆在即。2010年7月初,為響應工業協會的號召,美國第一個倡導政府要采用德國FIT模式的新能源工作和安全法案被引入美國國會。雖然其FIT政策在眾人的千呼萬喚下依然琵琶半遮面,但是現在畢竟也算邁出了關鍵的一步。無錫尚德的施正榮先生認為,2010年美國光伏市場約為l000MW,而2011年則可能達2000MW。急速增加的光伏產能迫切需要像美國這樣有潛力的大型市場來接納,但是一個讓人擔憂的情況是,2010年9月14日,美國聯合鋼鐵工人工會(簡稱USW)向美國政府提交了一份近6000頁的簡報,以控訴中國不公平地補貼其清潔能源技術行業,光伏行業赫然位列其中。更兇險的是由于歐美在針對中國貿易制裁上的行動相當一致,所以,美國一旦對中國光伏產業做出貿易制裁,歐盟也很有可能做出類似裁決。
日本,該國的光伏市場對于各企業來講更像是一場甜蜜的煎熬。2009年1月出臺的日本補貼新政11月就因預算告罄而草草結束,取而代之的是臨時的適用于過剩電力的上網電價。而2010年該國光伏補貼財政預算也只有400億日元。其實,日本市場的誘惑在于其高昂的零售電價,因為隨著光伏系統成本的不斷降低,這個零售電價也使得在日本安裝光伏系統仍有利可圖。
所以,事實上,對于中國光伏企業而言,開發日本市場的真正阻礙主要有兩個:第一,光伏企業組件在日本的銷售及安裝必須得到日本光伏推廣中心(j-PEC)的批準。其次,任何想在日本進行系統安裝的企業都需要得到許可。而j-PEC隸屬于由95個成員(絕大部分成員為日本國內光伏企業)組成的日本光伏能源協會。所以不難想象為什么日本本土企業占據了其大部分光伏市場份額,畢竟在這種管理制度下,外國供應商根本得不到公平競爭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