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節能產業網訊 就發展低碳經濟、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陳歡接受了記者采訪。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并強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將為此發揮重要作用。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以下簡稱基金)作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一支新生力量,將在這一宏偉背景下,獲得歷史發展機遇。
陳歡首先談了關于緊密結合科學發展主題,積極開展機制創新問題。他談到,“十二五”時期發展低碳經濟的直接要求,是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實現低碳發展不僅需要公共資源和行政措施,還需要市場發揮重要作用。發展低碳經濟將為建設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注入新的內容。基金作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創新機制,應為低碳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建立基金是一項開創性工作。陳歡介紹,基金已開展了下列業務準備工作:一是建章立制,確保基金工作從開始就規范運行。二是CDM項目國家收入征收工作,已形成一定資金規模。三是嚴格管理基金資金,保證資金安全。四是有償使用業務準備,開展了一系列調研與合作意向探討。五是贈款項目工作,配合國家財政主渠道,加強對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研究、能力建設和宣傳工作的支持。六是開展政策研究,探索今后發展道路。七是宣傳工作,介紹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行動與成就,樹立基金形象。八是國際合作,積極發展多雙邊務實合作。九是機構能力建設,提高團隊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
在基金籌建和業務初期的工作積累的基礎上,陳歡表示,基金明確了“十二五”國家低碳發展中的三個著力點。第一,大力支持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升級,幫助行業和地方平穩淘汰落后產能,提高社會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第二,推動技術減排,支持企業對低碳技術的應用和開發,有選擇地支持未來具有巨大減排潛力的重大低碳技術的研發。第三,根據中央建議中關于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要求,促進中國市場減排機制的建立和發展。基金要通過其業務工作參與碳市場建設各個環節的試點準備工作,力爭有所建樹。
關于準確把握定位,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問題,陳歡說,基金是我國利用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果建立的一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創新機制,它也是全球發展中國家第一家專項應對氣候變化基金。基金工作受到國際社會特別關注。
一方面,加強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行動和成就的對外宣傳。基金在嚴格資金管理的同時,充分體現資金使用產生的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實效,特別是碳減排實效,將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政府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的負責任態度和基金工作的公開透明。作為一個國際性基金,還要充分發揮對外交流、宣傳平臺作用,把基金的各項行動成果以及各部門和地區應對氣候變化的成績和經驗,用一種別人“看得見”、“聽得懂”的方式宣傳出去,為國內社會經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
另一方面,利用國際資源,提高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能力和質量。基金將積極開展多、雙邊國際合作,緊密圍繞國家低碳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需要,在開展投融資合作的同時,注重引進吸收國際先進知識和技術、發展模式、管理模式。目前,基金已同世行、亞行、聯合國有關機構,一些國家的公共機構和私人機構建立起機制性的務實合作關系。
除了做好上述基金工作,陳歡還談到,希望基金在繼續獲得財政部各司局大力支持的同時,也能夠為各司局工作提供協助,共同做好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這道大課題。
深入專題了解: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