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兩年里,北極寒地成了一片被各方覬覦的“熱土”。如今,這片冰天雪地又“熱”起來了。
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冰蓋融化進一步加速,這塊“地球最后寶庫”的資源漸漸露出誘人的光,北方海上航道通航的前景也愈加值得期待。無論從“淘金”價值還是地緣政治角度,北極都是只“潛力股”。近幾年,北極圈周邊國家個個摩拳擦掌,搞科考、“秀肌肉”,唯恐在“跑馬圈地”中失利。而不久前俄羅斯的陳兵北極、加拿大的8月軍演計劃,讓搶地大戰再添火藥味。
俄羅斯隸屬國防部戰略技術分析中心的軍事專家安德烈·約寧說,雖然在20甚至40年內仍然看不到回報,但是爭奪已經開始。
從插旗到布兵
科考先行、軍事殿后,是北極各國宣示對其主權的套路。在這方面,將北極視為未來“首要戰略能源基地”的俄羅斯態度最為強硬,動作也最果斷。
2007年8月2日,俄羅斯科考隊員乘深海潛水器從北極點下潛至4300米深的北冰洋洋底,插上了一面高1米、能保存100年左右的鈦合金俄羅斯國旗,向世界表明了俄羅斯追求北極主權的決心。繼而,俄羅斯又成為北極石油開發的先鋒。
此舉無疑刺激了北極周邊的其他國家,美國、加拿大和丹麥等不甘示弱,紛紛“出招”,要么宣布在北極地區建立軍事基地,要么也開出了本國的科考船,為本國在北極的利益尋找新的法律依據。
因為擔憂北約及一些活躍的亞洲國家對北極的野心對俄羅斯的經濟利益造成威脅,今年7月1日,俄防長阿納托利·謝爾久科夫宣布,向北極派遣兩個旅的特訓部隊。俄軍總參謀部正在制定這兩個旅的組建方案,包括確定駐扎地、武器配備、部隊人數及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等。
俄羅斯的布兵動作并不令人意外。4月初,俄軍方曾放出風聲,要派遣一個機械化步兵旅進入北極地區,為了應對緊急事態,在今年下半年都會保持作戰準備狀態。而早在2009年,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就出臺了一份國家北極戰略規劃——《2020年前及長期前景俄羅斯聯邦國家北極政策基礎》。根據該規劃,俄羅斯將建立一支集陸、海、空力量參加的北極獨立部隊集群,以確保俄在北極地區“在各種政治、軍事環境下的軍事安全”。
有專家指出,對俄羅斯而言,北極的戰略安全意義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俄羅斯的戰略生存空間不斷被歐美國家擠壓,爭奪北冰洋、打開北冰洋出海口成為維護俄羅斯戰略安全的重要考慮。一旦北冰洋通航,俄羅斯北方艦隊的航母和核動力巡洋艦可隨時西出北大西洋,威脅歐洲;東進白令海峽,環顧阿拉斯加,深入北太平洋,左向威逼美國西海岸,右向可直取東北亞。
俄羅斯計劃明年向聯合國遞交一份關于延伸北極大陸架邊界的申請,希望聯合國能夠裁定,從格陵蘭島延伸到俄羅斯的水下山脈,屬于俄羅斯大陸架的延伸部分。
俄羅斯日漸升溫的動作,自然要引起北冰洋沿岸其他國家的警覺和不滿。例如俄加兩國在北極海底的領土主張有重疊,每年加拿大都要通過軍事演習或領導人巡游的方式來宣示對北極的主權。此次俄方陳兵聲明一出,加拿大馬上予以回應,稱今年8月計劃出動1000名軍人,在北極進行長達1個月的強化軍事演習,包括CF-18戰斗機、偵察機、軍用運輸機、軍艦在內多種武器裝備參與。《多倫多太陽報》稱:“讓俄羅斯人明白,他們的計劃不會毫無阻撓地進行下去。”
俄羅斯并不是唯一的針對對象。環北極圈國家之間互相有著糾結不清的關系。美國和加拿大在劃定博福特海分界線方面存有分歧,為的是巨大的石油利益;美俄在從白令海到北冰洋的確切海界問題上意見不一;在漢斯島的歸屬以及格陵蘭島和埃爾斯米爾島之間的海峽控制線應劃在哪里這些問題上,加拿大與丹麥的爭端仍待解決;挪威與俄羅斯在北極地區邊緣海巴倫支海海域劃分問題上也存在爭議……
表面說要保持北極和平、共同開發,實際上各個利益相關國都在為軍事沖突作準備。早幾年,就有專家學者擔心,北極之爭會爆發新一輪軍備競賽。丹麥議會于2009年7月通過了2010年至2014年國防預算,宣布擬組建一個北冰洋軍事指揮部,以應對北冰洋地區日漸增多的活動給丹麥武裝力量帶來的挑戰;挪威把該國的主要軍事基地遷往北極,還史無前例投入巨資研發新型軍事設備,尤其是打造了5艘頂級護衛艦;幾周前,美國派遣了2艘核動力潛艇前往阿拉斯加州普拉德霍灣以北150英里處的海域巡邏……
行為準則
目前國際社會并沒有一個專門關于北極法律地位的國際條約。
早在1996年,為防止各國圍繞北極的爭奪失控,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俄羅斯、瑞典、美國8國成立了北極理事會,探討相關各國在北極的行為準則。此外,北極理事會還有一些正式認可的觀察員,如6個非北極國家——法國、德國、荷蘭、波蘭、西班牙和英國。
今年5月12日,第七屆北極理事會會議在格陵蘭島首府努克舉行,與會國家就未來開發北極石油、礦產、漁業和航運資源的合作與協調進行商討,并簽訂了北極理事會的第一項正式協議《北極搜救協定》,就各成員國承擔的北極地區搜救區域和責任進行了規劃。
然而英國《衛報》7月6日發表文章稱,此次會議遠不止簽署協定這么簡單。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內政部長薩拉查及其他一批政治大腕首次出現在這樣的會議上,無疑加劇了北極之爭的緊張氣氛,并表明美國正將自己置于北極之爭的輿論漩渦中心。
隨著北極海洋冰川的融化,北極的未來機遇還可能涉及到非北極圈國家的利益,比如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1982年通過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各國大陸架外的公海資源不屬于任何國家——這為非北極國家參與北極事務留下了空間。
今年1月,挪威外交大臣斯特勒在挪威舉行的“北極邊境”會議上表示,支持中國成為北極理事會的觀察員國。原本在5月份召開的北極理事會會議上規定,想成為觀察員的國家必須首先承認理事會成員國對北極地區擁有主權,觀察員的權利限制在只能參與科學研究或是某些項目的財政資助等。這被廣泛認為是“阻止中國插手北極”的舉動。
但是日前俄羅斯突然改變態度。俄副總理謝爾蓋·伊萬諾夫最近稱:“北極理事會成員國決定在2013年才審議關于增加觀察員國的問題。主要的條件是尊重(北極理事會成員國的)領土權利和主權。因此,包括中國在內的任何一個國家同意這些條件,就可以獲得觀察員國的地位。”
除《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外,與北極問題直接相關的國際條約還有1925年生效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該條約目前共有41個締約國,中國也是締約國之一。該條約明確規定北極地區不得用于戰爭目的,締約國國民有權自由進入,并在遵守當地法律的條件下平等從事海洋、工業、礦業和商業等活動。
未來,北極國家與非北極國家間無疑也將形成博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