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煤炭交易市場有了長足發(fā)展,從產煤地到集散地甚至是消費地,都在積極探索發(fā)展現代煤炭交易市場的路子,國內市場呈現多層次多樣式結構。就在上周,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和秦皇島海運煤炭交易市場分別請到有關企業(yè)的負責人,探討現代煤炭交易中心發(fā)展問題。
據記者調查,絕大多數煤炭市場主體,無論是煤炭企業(yè)、電力企業(yè)還是煤炭經銷商,都對現代煤炭交易中心這種新模式有了一定認識,并積極開展與各地交易中心的合作,但他們同時認為,交易中心的發(fā)展還存在諸多障礙和不成熟之處,有待完善。
一位專家的思考
7月21日,記者在秦皇島海運煤炭交易市場看到,交易大廳的座椅上零星坐著幾個交易商模樣的人,辦理交易手續(xù)的柜臺前十分冷清。
據秦皇島海運煤炭交易市場的工作人員介紹,經交易市場交易的多數為中小型的煤炭經營企業(yè),現在市場價格下跌,只有極少數經銷商在此開展交易。
秦皇島海運煤炭交易市場是業(yè)內公認的運營較好的煤炭交易中心,但運營四年多來,其交易量仍遲遲不能獲得大的突破。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鄧郁松一直在關注并研究煤炭交易市場的發(fā)展,他認為,現代煤炭交易市場發(fā)展艱難,一是由于市場不成熟,二是受體制制約。
大部分煤炭交易市場從建設之初就把“建成有全國影響力的交易市場”作為奮斗目標,但在鄧郁松看來,“全國”二字不是錢堆出來的,而是由市場客觀規(guī)律決定的。
鄧郁松所指的“客觀規(guī)律”即現貨貿易達到一定規(guī)模。
“石油交易市場從最初固定價格到現貨市場定價再到期貨定價,是以石油現貨貿易量在市場中占據一定比重為前提的。”盡管當前我國煤炭中重點合同量不足全國煤炭貿易總量的三分之一,但許多大型煤炭企業(yè)的貿易量仍被“重點合同”主導著,即保電煤責任。
一些煤電企業(yè)的聲音
作為保障京津唐及南方各省電煤供應的企業(yè)大同煤礦集團,目前90%甚至更多的動力煤按照重點合同價格出售,投放到市場上的煤炭極少。對同煤集團而言,沒有市場交易的需求就意味著加入煤炭交易中心的動力不足。
煤炭市場價格并沒有完全放開是“客觀規(guī)律”的另一層含義。正如一位煤炭央企負責人所擔心的:“煤炭價格理論上放開了,但實際仍受約束。如果將市場煤交易放在交易中心進行,那么在煤炭緊張的時候,煤價很可能會被炒作推高。那時,輿論通常會認為煤炭企業(yè)在背后助推了價格,國家有關部門則會約談煤炭企業(yè),甚至限制價格。這樣一來,煤炭企業(yè)不是替經銷商背了黑鍋嗎?”
除了擔心國家對煤炭價格的管制外,煤炭企業(yè)還有這樣一個顧慮——在市場需求旺盛的時候,大型煤炭企業(yè)往往傾向于先保證優(yōu)質客戶的供應,這也是商業(yè)運作的法則。但是,一旦進入交易市場,這樣法則就難以確保,一些長期穩(wěn)定的客戶關系也可能因此喪失。
另外,鐵路也是制約煤炭交易市場,尤其是產地型煤炭交易市場發(fā)展的重要瓶頸。鄧郁松認為,鐵路的制約體現在總體運能不足上,“沒有運力,煤就出不來,更談不上交易了”。
與煤炭企業(yè)不同,電力企業(yè)則更多擔心交易市場不能很好地解決合同兌現和資源供應問題。
國電集團相關負責人在了解了秦皇島海運煤炭交易市場的運作模式之后認為,公開透明的網上交易方式是大勢所趨,但目前該交易市場提出的網上交易不涉及鐵路的參與,這可能會造成交割的障礙,從而影響交易的兌現。根據他從事煤炭交易的經驗,由于鐵路運力不足或者港口封航,煤炭很可能不能按合同約定順利到達電廠。在市場緊張的時候,網絡交易上可能只有應約方,沒有邀約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