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京南站屋頂的全球最大單體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項目即將并網發電。據了解,這一工程的設計與施工中有諸多創新技術,對全國乃至全球太陽能屋頂的建設都有示范意義。
今年6月底正式開通的南京南站有一個特別之處:它的屋頂既不是琉璃瓦也不是水泥,而是一塊塊太陽能電池板。這些電池板一旦并網后,就會將陽光轉化成電能,源源不斷地為南站及周邊的老百姓家中送去光明。
據介紹,此項目充分利用南站主站房兩邊的無站臺柱雨棚屋頂和4個基本站臺屋面共12萬多平方米,安裝光伏發電設備,項目裝機容量10.67兆瓦,一期6.98兆瓦,運營期為25年,是目前世界上體量最大的BIPV項目。
“太陽能發電系統,發的是環保電,每年可以節省很多燃煤,還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煙塵、灰渣等污染物排放。”工程技術人員算了一筆賬,據測算,25年可發電2.28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原煤8.5萬多噸,從而起到積極的環保示范作用。據南京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投資建設這一項目,看中的是新能源利用推廣的意義和前景。
然而,項目順利實施并不容易。2010年11月12日,南京本土企業中電電氣太陽能研究院中標京滬高鐵南京南站屋頂光伏并網示范應用工程。研究院院長賈艷剛介紹,在全球范圍內,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的項目并不少,但通常都是與建筑分離的獨立接受太陽輻射的發電系統。像南京南站體量這么大的BIPV工程,并無成功經驗可循,設計團隊面對諸多挑戰。
最大挑戰就是屋頂建筑面形成的陰影如何處理。由于南站屋面無站臺柱雨棚頂上架起的一根根主桁架和次桁架,會形成很多陰影,但考慮到整體站房的美觀性,屋面又必須鋪滿太陽能電池板,這就要求技術人員分析出每塊金屬格子在不同時間段接收陰影的具體情況。后經多方研究,工程人員創立了“數量化陰影可視分析技術”。
研究院工程技術處處長嚴曉宇自豪地表示,有了這項技術,氣象數據導入進去就能分析出陰影在哪里,哪幾塊板子會被遮擋,而且是可視化的,用圖像模擬出來,十分精確,還能測算出每天的發電量是多少。
在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系統中,并網逆變器也是核心部件之一。研究院王曉峰博士告訴記者,由于屋頂有陰影遮擋,一天之中,發電系統可能會出現多個最大功率點,但全局的峰值只有一個。該項目中采用的是BIPV專用逆變器,其“神奇”之處在于會跟蹤掃描全局峰值,提高系統發電量。
此外,工程還有很多創新,如為屋頂減負的復合屋面技術、效率最大化的綜合布線技術等。
了解到,今年8月初,這一項目順利通過了國家電網公司委托江蘇省相關部門組織的驗收工作,最遲將于今年11月底并網發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