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0時,三峽水利樞紐正式啟動175米實驗性蓄水。未來兩個月左右,三峽水庫水位最高漲幅將達23米,并有望于10月底或11月漲至175米標準蓄水位。
記者從三峽水利樞紐梯級調度通信中心了解到,本次蓄水起始水位約為152米。蓄水啟動時,長江上游來水流量約為1.4萬立方米每秒,三峽樞紐按0.9萬立方米每秒左右控制下泄,每秒攔蓄來水約0.5萬立方米。
按照國家防總批復的《三峽工程2011年試驗性蓄水實施計劃》,9月底前,三峽水庫下泄流量不小于1萬立方米每秒;10月下泄流量不小于0.8萬立方米每秒;11月至12月,下泄流量按葛洲壩下游水位不低于39米和三峽電站保證出力對應的流量控制。
蓄水結束后,明年1-4月,三峽水庫水位逐步消落,至5月25日水庫水位逐步降至155米,6月10日消落到145米防洪限制水位。有關部門將在水庫消落期開展沖沙調度和生態調度觀測試驗。為保障庫岸和下游河道岸坡穩定以及長江通航安全,水庫蓄水和消落期間,下泄流量和水庫水位日變幅將保持平穩過渡。
據了解,蓄水是一項系統工程,需統籌考慮防洪、發電、航運、中下游供水等需求。國家防總要求,蓄水要本著安全、科學、穩妥和漸進的原則科學統籌方案,并根據三峽水庫蓄水運用實踐及長江上游流域水文情勢的變化特點,充分發揮三峽工程航運、補水等綜合效益,并高度重視下游用水需求。
這是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繼去年成功蓄水至175米之后,再次沖擊標準蓄水位。記者從三峽集團了解到,去年175米蓄水期間,樞紐建筑物安全穩定;庫區地震頻度減弱;泥沙淤積比預測值要少;庫岸基本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