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氣化湖南”工程施工現場。
□ 天然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煤炭低43%,比石油低28%,“氣化中國”有利于優化我國能源結構。
□ 我國天然氣資源分布極不均衡,打造覆蓋全國的管網,是解決供需矛盾的必要條件。
□ 2011年我國通天然氣的城市將增至270個左右。本世紀中期,全國95%以上的地級市 均可用上天然氣。
2011年9月8日,“氣化湖南工程”在湖南省長沙市啟動。這是繼“氣化江蘇”“氣化吉林”“氣化廣西”“氣化南疆”等項目之后,又一重要的天然氣管道工程。
據介紹,此次開工建設的湘潭—婁底—邵陽天然氣管道為西氣東輸二線管道支線,起自西氣東輸二線江西樟樹—湖南湘潭聯絡線的湘潭末站,向西途經湘潭市等7個縣市,止于邵陽市邵陽末站。管線全長213公里,可為沿線10個市縣供氣,氣化人口可達1200多萬人。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總經理蔣潔敏表示,依托現有的西氣東輸管道,再配套建設湖南省內支干線、支線管道及城市燃氣、CNG、LPG、LNG等下游天然氣利用項目,預計到2020年,湖南省天然氣管網長度將達到5000多公里,實現“全覆蓋、縣縣通”。
在全國范圍內,隨著各地項目的不斷實施,“氣化中國”這一目標離我們越來越近。
覆蓋全國管網初步建成
2011年6月30日,備受海內外關注的中亞——西氣東輸二線工程主干線全線貫通送氣。來自土庫曼斯坦阿姆河右岸的天然氣,在橫穿中國15個省份后直達珠三角。
全長8000多公里,橫貫4個國家,覆蓋15個省份的西氣東輸二線工程主干線,是我國第一條引進境外天然氣資源的戰略通道工程,通過引進國外天然氣資源,將使天然氣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提高1至2個百分點。
至此,我國已建起中亞—西氣東輸二線與中俄油氣管道、中緬油氣管道、海上LNG戰略通道等四大油氣戰略通道。
管道運輸作為公路、鐵路、海運、航空、管道等五大運輸業的一部分,是比較經濟便捷的油氣運輸方式。管道建設是天然氣產業鏈的關鍵環節,也是連接資源和市場的橋梁。我國的天然氣資源分布極不均衡,東部沿海地域與中西部地區的能源生產與能源消費存在顯著差異。打造強大的運輸通道,是解決供需矛盾的必要條件。
據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廖永遠介紹,通過“十一五”期間的建設,目前我國已形成陸上油氣戰略通道5.7萬公里,“十二五”時期還要新建近5萬公里,到那時一個縱貫南北、連接東西的油氣管網格局將全面形成。
專家預計,隨著天然氣管網的全面鋪就,2011年我國通天然氣的城市將增至270個左右。本世紀中期,全國將形成一張覆蓋31個省份的天然氣管道大網,95%以上的地級市均可用上天然氣。
“氣化”是為了“優化”
2009年12月1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丹麥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領導人會議上,向世界承諾到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這一承諾體現了我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同時也對我國優化能源結構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而天然氣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因為清潔無污染,天然氣被稱作“21世紀的潔凈能源”。有關測算表明,天然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煤炭低43%,比石油低28%。“氣化中國”有利于優化我國能源結構。
中國石油大學教授劉毅軍表示,“能源行業必須在低碳能源方面做出重大突破才能實現節能減排目標,而天然氣正是其中的關鍵。大力發展天然氣是我國在一次能源消費中降低碳排放的最好選擇。據測算,如果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都能實現如期的發展,至2020年我國天然氣的消費量必須要達到3500億立方米,才能實現節能減排承諾。”
劉毅軍同時表示,從目前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看,化石能源大約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的88%,其中石油33%,煤29%,天然氣占22%至24%。
而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天然氣消費占比僅為4%左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歐美國家的十二分之一。目前世界人均天然氣消費量為508立方米/年,是我國人均消費量的8倍多,我國天然氣發展潛力還十分巨大。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總經理蔣潔敏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天然氣是清潔高效的能源,天然氣消費量的提升,對于完善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實現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石油將持續加大天然氣開發建設力度。
中國石油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石油“十二五”期間將著力建成4個儲量規模超過萬億立方米的大氣田;到2015年,產量達到1200億立方米,使天然氣在我國一次能源結構中的比重上升到10%。“爭取今后5年到10年,讓更多普通中國人搭上天然氣這列綠色快車。”
非常規天然氣潛力巨大
雖然我國天然氣產業發展勢頭迅猛,未來預期看好,然而與巨大的市場需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缺口。
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天然氣消費保持較高增幅。今年上半年,全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為631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1%。前4個月,隨著天氣轉暖,日均用氣量逐月回落,但同比仍然保持較高增速。
據國際能源機構預測,中國天然氣的需求量到2030年時將增加到4440億立方米,按目前國內生產量的增長速度,存在巨大的缺口。如何彌補這個缺口?一是引進國外天然氣彌補不足;二是加大國內資源開發的力度,包括常規氣、非常規氣的開發。
所謂非常規天然氣,是指儲集條件比較復雜,用常規技術難以開采出來的天然氣。像煤層氣、頁巖氣、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等都屬于非常規氣。
“我國非常規天然氣資源豐富,開發前景令人鼓舞。如果能夠將各種類型的天然氣資源開發利用起來,對于保障我國天然氣供應將起到積極的作用。當下最要緊的是做好長遠規劃,抓起步、謀發展,從技術開發做起,夯實發展的基礎,逐步形成規模,有效開發利用非常規天然氣,充分挖掘我國非常規天然氣資源的潛力。”中國中化集團原總地質師曾興球表示。
中國石油學會會長、中科院院士賈承造表示,現在非常規天然氣的產量,大概占天然氣產量的八分之一,2010年的產量大概是120億立方米。如果我們國家有相應的政策支持,技術攻關取得很大進展的話,2020年我國非常規天然氣的產量有望達到1000億立方米,屆時整個天然氣的產量大概在2500億至3000億立方米,非常規天然氣能夠占到三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