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展望平價上網時期,硅料、電池環節毛利潤分配比有望提升。若假設下一代電池技術HJT設備投資達到3-4億元/GW,則固定資產投資約5.4億元;假設新技術量產時,組件設備投資1.7億元/GW,固定資產投資約2.4億元/GW;假設硅料、硅片的固定資產投資額減少5%,由此可得平價上網時期,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的固定資產投資占比分別為19%、19%、43%、19%。由此,平價上網時期,政策影響淡化,新技術應用后各環節按照新的固定資本投入進行盈利分配,則相比2020年6月產業鏈價值分配情況,硅料、電池環節的盈利占比有望提升。
(來源:微信公眾號“集邦新能源網”ID:EnergyTrend)
一體化模式優勢明顯,為未來大勢所趨
1. 一體化整合應對持續降價壓力
光伏行業隨著政策補貼的退出和技術革新降價,產業鏈的單位毛利不斷壓縮;2015年-2020年6月產業鏈四個環節整體單位毛利由1.43元/W降至0.26元/W,降幅達到82%。結合此前測算,我們認為行業在走向全面平價上網過程中,組件價格仍需下降20%以上,因此單一環節毛利水平恐降難以對應持續降價壓力,通過垂直一體化整合獲得更多環節的盈利將成為產業未來發展大勢所趨。
2. 硅片、電池、組件一體化超額收益顯著,增強抗風險能力
2015年-2019年,硅片、電池、組件3個環節的毛利占比總和分別為84%、84%、81%、81%、91%;投資占比分別為71%、71%、75%、73%、72%;超額盈利占比分別為13%、13%、6%、7%、19%;由此可見,3個環節垂直整合將產生平均約10Pct的超額盈利占比,因此優先對這3個環節一體化整合已成為龍頭企業首選策略。光伏裝機需求可能因各國的政策、宏觀經濟形勢、公共衛生事件等因素而出現收縮與調整,一體化布局的企業可依靠組件終端品牌和渠道優勢帶動上游電池、硅片環節出貨;同時在面對收縮的市場需求,組件環節競爭更加激烈,具有上游電池片及硅片產能配套的一體化廠商,在市場競爭中具有更大的成本優勢及降價容忍度,具有更好抗風險能力。
專業化創新破局
光伏行業技術創新永不停歇。硅片尺寸大型化、N型高效電池及各類高效組件技術為光伏行業提供了進一步降本增效的路徑。
一體化廠商經過多年發展,在組件、電池、硅片多個環節積累了龐大的歷史產能,在取得規模優勢的同時,也使得他們在對新技術的探索方面更為保守。相較而言,行業領先的專業化廠商在某些領域具有比較優勢,他們更愿意擁抱新技術,而技術變革也為他們提供了獲取競爭優勢以及實現彎道超車的可能性。
在硅片尺寸之爭中,一體化廠商由于具備龐大的歷史產能,主推可以通過舊產線技改實現的166mm和180mm產品。而中環2019年8月16日推出了全球首款210mm大尺寸硅片“夸父”系列,通威股份、愛旭股份等專業化電池廠商以及組件環節實力相對較強的天合光能、東方日升等都選擇積極擁抱210尺寸大硅片,從而推動生產成本的進一步下降。
此外,N型電池領域也是專業化廠商重點探索的方向。通威股份2018年底開始試生產異質結(HJT)太陽能電池,截至2019年底已有三條中試線,規模達400MW。天合光能則專注N型TOPCon技術,2019年N型單晶和N型多晶i-TOPCon電池光電轉換效率分別高達24.58%和23.22%,均創下大面積TOPCon電池效率的世界紀錄。我們認為如新技術應用推廣順利,專業化廠商有望利用技術革新以相對較低的成本完成一體化改造,從而實現各環節更高的市場占有率。
邁向平價上網,硅料、電池盈利占比有望提升
降本增效持續推進,電池、組件環節技術升級帶動固定資產投資增加。經過多年發展與演進,硅料、硅片的生產技術已趨于穩定,設備及產線投資強度呈緩慢下降趨勢。電池、組件環節技術變革潛力大,未來固定資產投資占比或將提升。2019年PERC電池技術市占率已經超過65%,預計2020年占比將繼續提升,PERC市場滲透率的大幅提升使得這種新技術的超額受益逐漸減少,行業積極探索Topcon、HJT及IBC技術等以獲得領先市場的超額受益。HJT、Topcon等N型電池初始設備投資相比現在的PERC產線更高,例如目前單位GW的PERC產線設備投資約1.7億元,HJT約5-6億元,全新Topcon產線約2億元,老產線升級改造成Topcon需要新增設備投資額約3000-4000萬。因此,新型電池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將提升電池環節的設備投資占比。組件環節,普通組件設備投資約0.7億元/GW,半片封裝工藝成本在此基礎上增加4000-5000萬,疊瓦組件設備投資約2億元/GW,根據CPIA預測,疊瓦和半片市場滲透率不斷提升,2021年將超越全片技術成為主流組件封裝工藝,由此,帶動組件環節的投資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