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聞報道,我國國有能源供應商和鋼廠接到口頭通知,要求停止進口澳大利亞的煤炭。
中國是澳大利亞煤炭的第二大進口國,僅2019年就進口0.9億噸煤礦,占中國進口煤炭的三分之一。據中國能源網消息,中國有35%用于發電的熱煤來自于澳大利亞。進口澳大利亞的煤無非有兩個:第一,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需保護性開采國內的煤炭資源。第二,澳大利亞部分煤炭種類具有性價比優勢。
當然,這已經是早些年的影響因素。我國煤炭資源豐富,即使是被稱為稀缺的煉焦煤炭也能夠保證國內的需求。但仍要注意的是,短期上,停止進口澳達利亞煤炭,不僅會暫時施壓我國煤炭開采生產企業的煤炭供給,還會影響到我國國內部分產業鏈上對于煤炭需求較大的企業。據消息,唐山已有5家鋼產停產,28家限產。
我國煤炭資源種類豐富,關鍵條件是開采之后才能使用。眾所周知,煤炭的生產與使用對于環境影響極大。因此煤炭開采生產的各個環節,都受到國家政策的嚴密監控。
而受政策管控影響,各地已頻繁出現停產限產的情況。鄂爾多斯地區,停產煤礦日趨增多,今年上半年鄂爾多斯市煤炭產銷量下降,區域性、時段性供應偏緊;陜西榆林地區,環保安全檢查頻繁,煤場也受限。總體上,給今冬明春供暖季煤炭保供帶來較大壓力。
近期,國家氣候中心預計,今年冬季將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根據往年經驗,國泰君安證券表示,“拉尼娜”事件將使得我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的氣溫相對偏低1~2℃,且使得東北、華北、長江中下游和華南地區降水下降20~50%,屆時將不僅居民端用電量將有所增加,且來水的減少也將提升火電發電份額,對煤炭綜合消費需求有望超預期。
其實遠遠不止是供電供暖上對煤炭的需求。根據統計局最新數據,9 月PMI 數值為51.5,自3 月份以來連續7個月維持在50 以上,經濟持續性復蘇進一步驗證,工商業端對煤炭的需求也在增加。全球經濟的持續恢復背景疊加嚴格防控以及疫苗的有序推出,疫情二次爆發對經濟影響的預期逐漸減弱。煤炭在全球經濟復蘇中也仍扮演重要角色。
據中國能源報報道,中電聯燃料分會副秘書長稱:“今年煤炭保障情況不樂觀。在蒙東煤炭產量無明顯增加的情況下,預估今冬明春東北地區煤炭整體供應缺口將在3700萬噸左右,有可能是2016年來電煤供需形勢最為緊張的一年。”
澳大利亞煤停止進口,我國煤炭多地停產限產,“十年最冷寒冬”疊加經濟復蘇,煤炭需求爆發,價格只會是有漲難跌。近期沿海動力煤價上漲至606 元/噸持續創新高。
供給減少,需求增加,這或是短期煤炭繼續上漲的推動因素之一。另外煤炭行業改革,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也進一步利好煤炭行業。
國內煤炭供應商正在改革,山東兗州煤業和山東能源合并,控制了90%的煤炭產量;陜西五大煤炭集團整合成晉能集團,會大大提高行業集中度,合理規劃供應,長期穩定煤價,煤炭股的估值相應會有所上升。
整體上,在供應趨緊,經濟持續復蘇疊加冷冬,煤炭需求或超預期,煤炭行業迎來最大爆發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