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國家林業局發布了《林業應對氣候變化“十二五”行動要點》(下稱“行動要點”),著重突出了“十二五”期間林業在推動低碳發展、緩解減排壓力方面的具體目標,未來5年,森林植被總碳儲量達到84億噸并初步建成全國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據碳排放權交易專家分析,這有望從機制上破解目前我國林業碳匯、碳匯造林等項目推進中面臨的困境,體系相對獨立的林業碳匯交易也將更趨成熟。
“行動要點”敦促加快林業碳匯交易
“行動要點”指出,“十二五”期間全國完成造林任務3000萬公頃、森林撫育經營任務3500萬公頃,到2015年森林覆蓋率達21.66%,森林蓄積量達143億立方米以上,森林植被總碳儲量達到84億噸。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積1000萬公頃以上。濕地面積達到4248萬公頃,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55%以上,逐步建成全國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并著重提出了完善林業碳匯、碳匯交易等市場化減排機制的目標。“行動要點”提出將加快推進全國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建設,開展區域林業碳匯計量監測試點。組建各區域林業碳匯計量監測中心,加強技術培訓,建立健全碳匯計量監測機構、隊伍和管理體系。加快建立林業碳匯計量監測技術標準體系,結合碳匯造林和森林經營試點,同步推進碳匯計量監測工作。開展木質林產品碳儲存、林業生物質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碳計量技術研究。開展濕地碳匯計量監測指標體系研究。啟動濕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調查評估試點等。
在推動國內碳匯造林試點方面,“行動要點”提出將積極推進清潔發展機制(簡稱CDM)碳匯造林活動。探索開展林業低碳經濟綜合試點。結合國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開展林業碳匯試點示范。開展林業碳匯產權、碳匯交易等相關政策研究和試點。
部分企業將獲新利潤增長點
去年11月,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與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先行在浙江義烏開展林業碳匯交易試點。試點啟動儀式上,有10家企業簽約認購了首批14.8萬噸林業碳匯,每噸價格為18元。記者在華東林權交易所網站上看到,正在掛牌的6個林業碳匯項目是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于2008年在全國首批實施的6個碳匯造林項目,分別為北京市房山區、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甘肅省慶陽市國營合水林業總場、廣東省龍川縣、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和浙江省臨安市毛竹碳匯造林項目。項目計入期均為20年,經審定的凈碳匯量共為148572噸。除了華東地區,林業部門還組建了中南和西北兩個林業碳匯計量監測中心。我國林業碳匯交易模式雛形初顯。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以及日前發布的《“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在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方面已經賦予林業重大使命,國內林業碳匯交易風生水起。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秘書長、國家林業局氣候辦常務副主任李怒云曾公開表示,開展林業碳匯交易需滿足的基本條件包括交易平臺,有形市場,計量、監測、評價、認定程序在內的標準評價體系以及與森林產權相聯系的制度規范等,目前國內相關的交易政策還未出臺,認證、注冊的相關規定也正在制定、完善中。
另據國內碳排放交易專家透露,雖然國內碳排放交易均屬“摸石頭過河”的階段,體系相對獨立的林業碳匯交易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困難更大。近幾年國內相關地方環境能源交易所掛牌交易的CDM項目(清潔發展機制)的買家主要來自國外,受到強制性減排約束。隨著《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陷入紛爭,CDM項目未來交易具有不確定性。而國內買家均屬于自愿減排的企業機構,尤其推動林業碳匯交易的組織往往需要通過游說募捐方式才能推進碳匯造林項目實施。很有可能買家付款在先,造林在后,碳匯林實際固碳能力無法精確化測算,這種模式與市場化、標準化交易存在較大的距離。
因此,碳排放權交易專家認為,此次發布的“要點”有望從機制上改善林業碳匯交易的困境,而體系相對獨立的林業碳匯交易也將更趨成熟。
目前,國內林業及配套改革進展迅速。截至去年底,全國已有25個省(區、市)基本完成明晰產權、承包到戶改革任務,建立了地方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全國已確權集體林地25.24億畝,占集體林地總面積的92.23%。
記者發現,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華東林權交易所均已出現了林紙一體化、地板企業造林項目的融資掛牌信息。專業人士分析稱,隨著國內林業碳匯交易機制的完善,交易收入有望成為林業種植、木材加工、造紙等擁有林業資源的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