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鋼鐵、有色、煤炭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4月PPI錄得新高。4月的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6.8%,漲幅比上月擴大2.4個百分點。前4個月PPI同比上漲3.3%。在5月1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的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聞發言人金賢東表示,近期部分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主要是由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全球流動性寬松以及市場預期等因素疊加影響。
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有利于提升上游原材料企業盈利能力、降低債務風險,另一方面也會導致中下游制造業經營成本上升,影響行業效益。
金賢東表示,從未來走勢看,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傳導效應以及去年同期低基數等因素影響,近幾個月PPI漲幅還可能進一步擴大,二季度PPI同比漲幅可能繼續走高。
伴隨著全球經濟復蘇以及需求釋放,2021年各類原材料價格呈現普漲之勢。彭博大宗商品現貨指數自1月以來累計上漲21%,有望創下2016年以來最大年漲幅。大宗商品這一輪行情還要持續多久?
回調已經開始?
關于煤炭市場,近期發布的一些相關數據值得關注。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月1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要跟蹤分析國內外形勢和市場變化,做好市場調節,應對大宗商品價格過快上漲及其連帶影響,加強貨幣政策與其他政策配合,保持經濟平穩運行。
來自煤炭市場網的信息顯示,此次會議后,國內煤炭主要產區之一陜西榆林的煤價應聲回落,常興煤礦、東風煤礦、大砭窯礦、金輪煤礦、東川煤礦降價幅度在100-110元/噸,郝家梁礦、常樂堡礦、勝利煤礦、白鷺煤礦、響水煤礦降價幅度在80-95元/噸,東溝煤礦、大梁灣、財源煤礦、降德塊煤也紛紛下調報價。榆林地區各礦排隊拉煤車輛也大幅減少。
此前榆林煤炭市場經歷了瘋狂上漲模式,面煤、籽煤最高價格都達到900元以上,塊煤最高價格達到1000元/噸。煤價單次上漲更是高達244元/噸,190、120的上漲也是比比皆是。
據悉,降價潮也已蔓延至山西,山西東掌煤礦17日起所有每種下調20元/噸。
煤炭市場網認為,榆林地區煤價回落也將為內蒙、山西等主產區煤價降溫。在保供政策引導下,后期隨著國內市場以及進口煤的補充,以及北方港口煤炭庫存進一步回升,電廠補庫壓力將有所緩解,煤價下行壓力將逐步顯現。
港口方面的數據也傳達了某種市場情緒。中國港口協會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上旬,秦皇島港與神華黃驊兩港煤炭吞吐量同比增長6.9%,與前期持平,較4月下旬增加6.5%。截至5月10日,兩港煤炭庫存同比增加9.6%,庫存量較4月30日增加9.3%,秦皇島港庫存量回升到500萬噸以上。
中港協表示,近期,在供應偏緊而需求趨旺的市場背景下,煤炭市場價格持續上漲。但市場觀望情緒較濃,電廠采購以長協煤為主。截至5月10日目前南方八省電廠存煤小幅回升,可用天數14天左右。
煤炭市場網的信息也提到,由于此前漲幅過高,部分紙廠、電廠下游企業難以接受,需求新疆等地低價貨源。近日價格回落后,下游悔單率也逐步增加,接貨意愿降低。
“我們也希望價格能夠理性回歸,”一位煤炭市場研究人士表示,目前市場的表現和供需基本面有關系,還是供需決定價格。
一位國家能源集團內部人士也表示,要汲取以前煤炭行業大起大落的深刻教訓,不要貪圖一時之利。
長協不能決定市場
中長期合同制度(“長協”)被認為是維護煤炭市場和煤炭經濟運行的壓艙石,在市場有較大波動的時候,長協能否發揮更大作用?
煤炭市場研究人士表示,現在煤炭市場75%都是長協在交易,但長協比例提升并不會杜絕價格的波動,不能決定市場。
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系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澳大利亞能源轉型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施訓鵬認為,長期合同能夠穩定供求關系,但是對價格的影響要取決于幾個方面。“首先是長協的定價機制,具體怎么定價。比如,如果長協價格直接和秦皇島某些價格掛鉤,那就未必能夠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但如果跟一個長期的平均價掛鉤,那就是另外一回事,至少不會給市場造成新的壓力。”
比如,全球最大的煤炭生產公司國家能源集團2020年10月起對月度長協定價機制做了調整。由每月調整一次改為每周調整一次,每周三零時至下周二24時為一個周期,以本周二CCI、CCTD、CECI指數均價為當期價格。
“第二個因素,取決于價格上漲的原因。如果價格上漲是供求關系決定的話,長協也改變不了供求關系,所以它的作用還是有限的,但如果價格上漲是由于投機或者市場恐慌的非理性行為引起的話,那么長協肯定是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施訓鵬說。
他還表示,“第三還要取決于對長期合同的執行情況,如果對合同的執行情況不是很好的話,那么大家都是把它作為一個短期的表態,一旦供給或者需求雙方的某一方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撕毀合同的話,那長協的作用就更加有限。”
供需關系怎么了?
煤炭的供需關系確實發生了變化。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國內原煤生產有所下降。4月份,生產原煤3.2億噸,同比下降1.8%,比2019年4月份增長4.0%,兩年平均增長2.0%,日均產量1074萬噸;進口煤炭2173萬噸,同比下降29.8%。
1—4月份,生產原煤12.9億噸,同比增長11.1%,比2019年1—4月份增長12.5%,兩年平均增長6.1%;進口煤炭9013萬噸,同比下降28.8%。
一位煤炭市場研究人士表示,總的來說,煤炭供應方面的變化,“更多的還是因為原來有些煤礦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的生產、超能力生產,現在徹底杜絕了。”
他認為,這種影響還在延續,所以供應的下降是正常的,“這種趨勢還會維持一段時間,同比下降的趨勢還會保持。”
從去冬到今春,每當煤炭價格飆升,就會有人說是因為受到進口煤減少的影響,實際上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的。幾位專家都表示,煤炭進口的變化肯定不是主要影響因素。
“進口煤從2017年到現在基本上每年都是穩定在3億噸左右,2020年超了一點點,”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紀委書記張宏表示,進口煤對于中國煤炭消費量的占比不到10%,對市場的影響不是很大。
他介紹,進口煤包括兩部分,煉焦煤和動力煤,動力煤又分優質動力煤、褐煤(低卡煤),“褐煤的占比還稍微大一點。”
張宏認為,有些人夸大了進口煤的作用,2020年的煤炭市場波動和進口煤月度分布不均勻有關。“1、2月份進口了6000多萬噸,后來就少了,到10月份、11月份是1000多萬噸,12月份3900萬噸,對市場預期產生了影響。”
他表示,中國煤炭市場的消費量大,剛性特別強,月度差別大,一點小的變化就會帶來很大影響。
一位煤炭市場研究人士回顧了2008-2009年、2016年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認為目前的形勢和以前的上漲不同。
他表示,“2008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是貨幣政策的刺激帶動一系列上漲,但當時新的產能還是源源不斷的,產量是逐步攀升的,產能還處于擴張期。2016年的上漲,其實更多是供給側改革的影響。”
“但現在其實不光是貨幣政策,同時還出現了供應下降,兩種因素疊加在一起,影響很大。”他認為,目前鋼材市場的波動也是同樣的原因,都是宏觀經濟從復蘇到加速轉換的過程中需求的向好,刺激了價格上漲。
“又有供給側改革,又有貨幣政策,兩種因素疊加,導致這個周期會比以前的力度更大,所以多種大宗商品價格都創歷史高點。”上述人士說。
關于煤炭價格未來走勢,他認為,今年2-3季度應該還會有震蕩上行的過程,整個一年都是相對高位。
煤炭市場研究人士認為,目前的降價很大可能是暫時性的回調。“因為整個供需形勢在5月份仍然很嚴峻,而且還沒有到旺季,價格還有上沖的可能性。今年夏天可能還會供應緊張。”
“價格上漲會激發一些新的供應,但解決不了問題,”他表示,“因為過去這些年礦山開采領域的固定資產投資一直沒有上來,想補充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