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兩只百億級的“碳基金”,塑造“世界碳谷”新名片,創建全市“近零碳示范園區”,打造“碳中和”工廠,建立“碳積分”平臺……近日,武漢刮起了一陣“低碳旋風”。
促低碳產業聚集
國內首只百億級碳達峰基金成立
7月16日,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長江日報記者在碳交易活動湖北分會場獲悉,武漢市人民政府、武昌區人民政府與各大參會金融機構、產業資本共同宣布,將共同成立總規模為100億元的武漢碳達峰基金。這是目前國內首只市政府牽頭組建的百億級碳達峰基金。
據介紹,武漢碳達峰基金立足武漢,面向全國,優選“碳達峰、碳中和”行動范疇內的優質企業、細分行業龍頭開展投資;基金重點關注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產業化項目,以成熟期投資為主。通過資本賦能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提速,助力湖北省武漢市打造綠色低碳產業集群,實現中部綠色崛起。
市金融工作局表示,將引導金融機構及股權投資機構加強與綠色類企業項目的對接,加大對符合相關條件的綠色類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通過發展綠色金融推動產業。
湖北首個碳中和基金簽約
首期20億元用于企業減排建設配置

16日,隨著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募資規模100億元的湖北首個碳中和基金也同時完成第一筆合作簽約。
碳中和基金是由武漢知識產權交易所牽頭,下屬控股湖北匯智知識產權產業基金管理公司作為管理人,聯合國家電力投資集團、盛隆電氣、正邦集團一起成立的“碳中和—新能源”基金。
據介紹,國家電力投資集團、盛隆電氣、正邦集團作為我國電力、農業行業的龍頭企業,均面臨國家節能減排重任。另一個共同點是3家企業都擁有高質量的知識產權,支撐節能減排方面的技術創新。
正邦集團的生豬養殖,其排泄物能用于沼氣發電,國家電力投資集團、盛隆電氣的光伏發電、沼氣發電等,相關技術都離不開知識產權的創新創造。
而武漢知識產權交易所是全國唯一通過清理整頓交易場所部際聯席會議驗收的知識產權交易所,到去年底,完成各類知識產權、技術交易已超過420億余元。知識產權運營參與其中,凸顯知識產權交易綠色科技主題,有助于實現碳中和基金價值最大化。
100億碳中和基金,首期將募集20億,用于企業節能減排設施設備的建設配置,比如養殖場的沼氣設施建設,以及節能減排技術創新的投入。
規劃建設長江國際低碳產業園
帶動形成超千億級低碳高新技術產業鏈
記者在碳交易活動湖北分會場獲悉,武漢將推動組建綠色低碳產業綜合服務平臺,規劃建設長江國際低碳產業園。
據介紹,長江國際低碳產業園將圍繞綠色低碳產業創新能力發展需求,吸引低碳技術需求及其催生的低碳產業落戶武漢,增強我市低碳技術研發水平和轉化能力,發揮金融集聚效應,吸引資金、技術、人才、綠色金融機構等聚集,帶動上下游形成一個超千億級的綠色低碳高新技術產業鏈。
武漢市將以全國碳市場啟動為契機,重點探索碳遠期、碳指數等碳交易產品和碳金融工具,積極推動氣候投融資引導政策和基礎設施平臺的落地,構建集綠色交易平臺、碳達峰(碳中和)基金、低碳產業園區、低碳大數據平臺于一體的綠色低碳產業發展閉環,以市場、金融和技術三引擎驅動社會經濟綠色發展。
綠峰作屏、綠楔引風、藍綠成網
武漢將啟動“低碳生活家+”行動計劃
市民在后官湖綠道騎行游玩。未來,人們可能會用共享單車記錄個人低碳行為獲得綠色積分。長江日報記者李永剛 攝
據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武漢市將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按照規劃綱要,武漢構建“綠峰作屏、綠楔引風、藍綠成網、大珠小珠嵌江城”的綠色空間結構,到2022年,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分別達到40.20%和36.15%,推進重點道路綠化提升,推進綠道成環成網,提升生態降碳能力。
另外,啟動“低碳生活家+”行動計劃,建設“碳寶包”低碳生活家平臺,引導消費者選擇節能空調、冰箱、熱水器等節能家電低碳產品,創建一批國家級綠色商場。
研究開發市民可參與的綠色低碳生活類APP,鼓勵市民建立網上個人綠色消費賬號,將市民綠色出行、垃圾分類、購買節能環保產品、低碳住店等綠色消費行為納入積分范圍,各類綠色消費積分予以獎勵。到2023年,全市各購物中心、百貨商場、超市在售節能家電占比保持在70%以上,在售用水器具中節水型生活用水器具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