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京,2021年10月21日——雙碳目標引領下,能源供給側清潔替代深入推進。風電行業作為重要清潔能源,成為能源系統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方向。日前,全球能源管理與自動化領域數字化轉型專家施耐德電氣攜高效可靠的海上風電專用電氣解決方案亮相2021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CWP),圍繞“碳中和——風電發展的新機遇”與業內專家及合作伙伴,就風電行業面臨發展趨勢、創新技術需求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共促風電行業低碳、可持續發展。
全球能源變革及碳中和趨勢下,新能源行業蓬勃發展。風能憑借建設周期短、儲量豐富、利用率較高等特點得到了持續快速發展。在風電發展進程中,海上風電由于具備運行、區域和用地面積上的優勢得到重點關注。據統計,海上發電擁有最高的能量密度和可持續性,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時數高達52,000小時,是光伏發電的2倍。與此同時,由于環渤海、長三角、大灣區等經濟發達區和負荷密集區皆為臨海,海上風電能夠減少傳輸損耗,就近調配電力。加之,海上風電的占地面積小,相同發電量下,占地面積不到陸上風電的10%。海上風電發展成為風電發展的重要抓手、推進清潔能源大比例并網的重要驅動力。
然而,由于地處海面這一特殊位置,海上風電亦將面臨重重挑戰。在題為《進化海風“電氣動脈”,助力雙碳“揚帆遠航”》的主旨演講中,施耐德電氣能源管理低壓業務行業市場負責人趙天意對海上風電發展面臨的挑戰及發展趨勢進行了深入分析。趙天意表示:“由于電氣設備對環境敏感,海面環境又相對復雜,超50%的海上風電停電故障和電氣動脈直接相關,而海上的復雜環境進一步加劇電氣系統的運維難度。海上風電發展將面臨三大效應與挑戰。第一,增加運行成本的‘乘數效應’,由于設備離岸距離遠,單次運維成本是陸上新能源系統的20~30倍以上;第二,影響運維難度的‘盲盒效應’,由于人員難以隨時登機檢查,很難第一時間判斷故障并提供維修建議、維修備件,同時環境復雜,對維修人員面臨安全挑戰;第三,延長停電時間的‘通道效應’,海況復雜、變化快,風機可達性差,導致風機故障維修、恢復時間不可控,影響發電量,單次故障恢復時長是陸上風電4~5倍。”
施耐德電氣能源管理低壓業務行業市場負責人趙天意
與此同時,海上風電正從“紅海近岸區”走向“藍海深水區”,呈現出“大、運、智、遠”的發展特點,即單機容量大型化、項目擴大化;風電場運維向遠程、集中管理方式轉變;風電場向數字化設計和智慧化運維靠攏;布局規劃傾向距離海岸更遠的的位置,漂浮式風機發展快速。面對海上風電發展的獨特需求,施耐德電氣聚焦高可靠電氣系統解決方案,基于EcoStruxure架構與平臺,全新開發從1,140V到35kV的海上風電專用電氣解決方案,為海上風電新發展全面護航。
• 大:施耐德電氣全新推出的EasyPact MVS T6系列海上風電專用空氣斷路器和TeSys F 風電接觸器將電壓提升至1,140V AC,電流檔次提升至6,300A,充分滿足了風電單機容量提升對系統電壓等級提出的更高要求。并且產品的抗腐蝕達到C4等級,采用的專利電弧轉移技術及多層濾網設計使其在滅弧性能方面獲得極大的提升。可靠的性能及安全的設計使其即使面對嚴苛的工作環境,也可以持續工作,有效應對海上風電“乘數效應”。
• 運:施耐德電氣為海上風電機配備FLUSARC戶內氣體絕緣環網柜,并結合了溫度在線監測、斷路器特性監測、繼電保護等多種硬件設備,配合配電站主動運維專家和千里眼云移動運維管理等軟件系統,構建完整的數字化方案,遠程實現對“電氣動脈”關鍵環路的監測、預防、診斷及操作,解決“盲盒效應”難題。
• 智:從設計到運維,從風機到并網,施耐德電氣提供了全面的數字化系統支持。ETAP風電系統數字孿生建模可以基于規則自動建模,加速海上風電建設;海上風電潮流和薄弱區域識別,能夠自動評估設備,對過載設備詳盡地報告,實現智能化運維;風機短路分析和設備保護校核,會檢驗保護設備設置,保護風機避免機械力或熱應力造成的損壞;風電電氣系統保護定值計算和級聯配合,能計算和校核保護定值和延時,保證并網準確、可靠。全面覆蓋的數字化系統能夠有效降低“通道效應”。
• 遠:在充分考慮了遠海的特殊環境,綜合考量了海洋環境容易腐蝕,易受海浪、海風等沖擊的工況需求后,施耐德電氣專業、創新的遠海電氣解決方案,聚焦特殊環境適應性、振動等復雜工況需求,助力提升遠海風電穩定性及可靠性,賦能“藍海深水區”開拓。
作為新能源行業數字化轉型專家,施耐德電氣始終以保護環境、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發展清潔能源為己任,通過不斷推進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創新和研發,積極參與中國風電產業建設發展。未來,施耐德電氣將持續立足客戶需求,并基于EcoStruxure架構與平臺的高可靠性電氣系統解決方案持續創新,助力海上風電企業有效應對多場景及業務發展需求,為推動能源清潔化發展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