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風電行業的快速增長,隨著“碳達峰”及“碳中和”文件的落地,作為能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關鍵能源替代形式之一的風電,理所應當的站上行業風口,板塊的景氣也帶動了風電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發展機遇,二級市場股價飆升,大金重工(38.000, -1.35, -3.43%)(002487.SZ)作為風電產業鏈的上游制造企業,自今年7月份以來,5個月的時間里,股價漲了超過7倍。
大金重工是國內風電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在A股市場上與天順風能(19.460, -1.00, -4.89%)、泰勝風能(9.300, -0.45, -4.62%)、天能重工(14.230, -0.83, -5.51%)并稱為四大風電塔筒龍頭。目前,公司主營業務為風電設備制造,主要產品包括風力發電塔架和海上風電單管樁及其相關零部件,簡單來說就是風力發電機的塔筒制造,業務專注度極高,2020年100%的業務收入來源于此。
在印象中,風電塔筒作為傳統的制造業,技術壁壘或許并不高,那大金重工如何在今年能夠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1年翻近10倍?
低估值,高預期,讓風電板塊處于高景氣度
下圖是光伏設備(黃色)與風電設備指數的走勢對比:
由此可以看出,光伏發電是最先被市場關注且被市場預期可以成為代替化石能源成為主力能源的技術,雖然風電在最近半年時間里同樣受到資金關注,個股上漲明顯,但從指數走勢來看,仍然較光伏設備相差不少。
由于“雙碳”政策,新能源景氣度逐漸提升,最早上漲的是光伏板塊,中游儲能板塊也上漲了幾波,特高壓也已經處在階段性的高位。
因此,風電板塊的補漲也不難預測。國家風電支持政策的出臺僅僅是推動資本市場的催化劑,核心邏輯還是風電板塊中很多核心標的即使經歷一波上漲過后,PE(TTM)相比光伏依然不高,而且光伏設備公司的業績增長也是可觀的,從公司價值成長的角度來看,風電產業鏈的細分中上游風電設備領域,相比先一步上漲的光伏設備領域,整體估值仍然有一定的成長空間。
(數據來源:wind)
同時,風電行業在技術推動下正發生著巨變。首先,風電單機功率大型化讓風電的單位價格顯著下降,大兆瓦機組單位千瓦成本更低,通過產業鏈協作等方式降低成本;其次,風電的轉換效率不斷提高,風電各個組件價格在降低,這讓風電的利用效率提升。
可見,是近期大金重工所處的風電產業鏈高景氣度,帶動了公司股價的上漲。
業績支撐
僅依靠行業板塊的景氣還是不足以支撐公司未來的增長,“打鐵還需自身硬”,市場對業績的預期依然是對板塊個股的重點考量標準。
大金重工三季報顯示,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分別為0.77億元、1.29億元和2.27億元,平均單季凈利潤為1.44億元,假設預計第四季度創造的歸母凈利潤為前三季度均值,則可預測2021年全年歸母凈利潤應該在5.77億元左右。
若將時間倒回2012年,公司當年的歸屬凈利潤僅為3046萬元,簡單計算可得,公司在過去9年業績年均復合增長率約合(CAGR)為38.65%;而2012年大金重工的股價為3.03元,2021年11月29日日內觸及的歷史最高價的53.77元/股計算,這9年公司股價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7.65%。可以看出,當前公司的股價并非高估,而是有實打實的業績作為支撐,只不過公司的股價在2021年年中受到市場關注,二級市場表現逐漸反映出了公司的真實價值,令公司進入了時間玫瑰的“綻放”期。
而且公司的盈利能力也逐漸改善,由于公司處于風電設備產業鏈的上游,因此公司擁有較強的議價能力,適逢行業景氣度的上行,終端需求的擴張令上游廠商直接受益。
如果大金重工的二級市場表現反映了當前公司的價值,那么未來產能能夠衡量公司未來的成長性。據公司公告,公司作為全球風電行業塔筒和樁基設備供應商,專業從事陸上和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具備風電塔筒和樁基制造的世界級技術核心優勢。客戶穩定且分散,主要為金風科技(16.880, -1.32, -7.25%)、遠景能源、上海電氣(4.990, 0.04, 0.81%)(維權)、廣東明陽、維斯塔斯、西門子歌美颯、GE等國內外知名主機供應商;并且與國家能源集團、國家電投、中廣核、華能、華潤、三峽新能源、華電、大唐、中國電建(7.980, -0.41, -4.89%)、中國能建(2.730, 0.01, 0.37%)、沃旭等國內國際大型電力投資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產品出口全球二十多個國家。
在產能擴張和布局方面,公司現已布局并運營4個生產基地,分別為:蓬萊生產基地(50萬噸)、阜新生產基地(20萬噸)、興安盟生產基地(10萬噸)、張家口生產基地(20萬噸),設計產能共計100萬噸,當前阜新、興安盟、張家口三大陸上風電生產基地產能并未有效釋放,但從個股來講,這一擴產計劃還是可以給公司帶來一定的成長空間。
關注風險
雖然公司發展穩健且前景明朗,但仍然有風險點需要關注。
首先是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否能維持,這主要還是和塔筒上游的鋼價高度相關,如果鋼材漲價對大金重工的成本沖擊還是比較明顯的。螺紋鋼的期貨價格在今年5月初和10月初的大跌,都給公司帶來了一定的成本優勢,也是原材料價格的下跌一定程度上成全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增長,但長期來看,公司的盈利能力一定程度上會與鋼材價格高度相關。
其次是公司所處的行業競爭較激烈,疊加公司業務在塔筒業務占比過高(超過95%),這會導致公司抗風險能力較弱。而且塔筒行業的技術壁壘較低,市場集中度也不高,即使是久居行業第一的天順風能在2020年的市占率也僅10%左右,泰勝風能、天能重工市占率均為6%,大金重工市占率最后僅為4%。
大金重工市占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受到產能不足的拖累,根據2020年年報披露,大金重工全年設計產能為50萬噸,實際產量為39.52萬噸,遠低于天順風能的62萬噸。而未來隨著“清潔能源基地+海上風電基地”建設的開展,海上風電塔筒將成為各大廠商新的競爭賽道,而海上風電對塔筒的技術性能要求更高,屆時行業集中度雖然有望提升,但提升市占率,公司還需要提前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