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是中國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2012年,中國風電裝機增加了13吉瓦,發電量增長首次超過煤電,與此同時,中國風電的“棄風”量在在這一年打破了歷史紀錄,換言之,中國有可能是世界上風電發展規模最大、效率卻最低的國家。
作為一種間歇性特點突出的能源,風電與化石資源發電相比存在很多缺點。由于地理風能資源分布不均,風電在中國的發展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此外,煤炭在中國電力行業的絕對統治力,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風電的發展。面對2020年的新能源發展目標,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和電網運營者正面臨一個兩難的決定:是在利用率下降的同時繼續保持風電增長,還是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如何消納現有產能之上。
風電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很特別。從2006年起,在資金充足的電價補貼和其它支持政策的護航下,風電連續四年實現裝機量年增長翻倍。然而,由于中國的風電項目都遠離負荷中心,電力傳輸變得至關重要,但相應的電網投資卻沒有跟上風電發展的步伐,導致大量風電無法送出。
直至2011年中期,因為一項特別政策的實施,中國風電產能和并網的差距越來越大。這項政策規定:裝機低于50兆瓦的風電項目可以繞過復雜審批流程,直接由地方政府批準。這個政策最嚴重的影響在于,那些與并網相關的可行性分析被忽略了,結果導致,截止到2012年底,中國未并網的風電裝機達到15吉瓦。
并網并不是唯一的問題。當運營商成功將風電并網之后,輸電又成了問題。電網運營商會在前一天作出預測決定,這個決定由熱電廠牽頭,如果風電并網數量大幅超過前一天的預測量,那么多出來的電量將不能進入電網,以確保電網穩定。
中國的“棄風”情況比其它國家嚴重得多。2011年的省級數據顯示,有10-20%的電量未能并入電網,僅僅一年之后,這個比例在部分地區已經超過50%。反觀美國,德州電力可行性委員會公布的數據顯示,該州“棄風”比例在2009年達到頂峰,為17%,2012年則大減至3.7%。
造成如此巨大差距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中國對煤炭的過度依賴,導致適應電力產能變化的能力有限而遲緩,逐漸增加的燃煤電廠讓這個現象愈加明顯。二是自2006年實施“上大壓小”政策以來,新的燃煤電廠都被設計成熱電聯供,同時滿足居民供暖和工業用電需求。在風力強勁的冬季夜晚,為保障居民家中的溫度,燃煤電廠的最小輸出提高了,風電的空間隨之被壓縮。
2012年冬,面對風電并網量大幅削減的現實,中國發改委開始鼓勵一個新的方案,即把過量風電轉化至電熱水器中,取代一部分熱電聯供的熱能輸出。考慮到資本投資需求,以及電力向熱能轉換過程中的損失,這個方案是否具有經濟性有待商榷。
除了并網,進入電網的電力如何分配也非常具有中國特色。地區、省乃至地方相關機構都對電力分配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干預。
改革或許是破除風電并網障礙的唯一出路。事實上,2002年的電力體制改革公布了若干相關改革方案:在每一個配電地區建立一個電力批發市場,鼓勵發電競爭;開啟區域間電力市場;允許零售電價競爭,允許電力生產商與各類消費者之間簽訂直接購電合同。
10年后,電力行業改革的挑戰依然存在:零售電價和批發電價的分開管理、處于半管半放狀態的煤炭行業,以及不同派別的利益分歧。
進入2013年,中國政府對于解決遺留的改革目標又重燃信心。電力價格改革被列在5月發表的突出國務院深化改革的文件中。同時,發改委也開始采取行動實現了煤電價格并軌。但中國需要強大的政府領導力,來引導更多的電力改革行動。
2012年的“棄風”紀錄引起了中國政府的強烈反響:一系列報告、政策和方案紛至沓來。這些措施似乎正在起作用:2013年上半年,除了河北省,中國所有省份的風電利用小時數都出現了增長。
考慮到中國獨特的發電結構以及行業管理特點,傳統的解決方案,如提高輸電比重,很重要但不足以解決問題。中國致力于在2020年將風電發電量增至390太瓦時,讓風電比例提高一倍,達到5%。如果這個目標得以實現,那么中國的財政預算和電網都將面臨額外壓力。如何面對深化改革和吸引投資之間的矛盾,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風電在中國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