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居民想用電,卻因擔心輻射,誰都不愿讓變電站建在自家門口。那么,變電站到底有沒有電磁輻射?鄭州下一步又將如何推進變電站落地,緩解嚴峻的供電形勢?昨天,鄭州市政府召集鄭州供電公司、市環保局、市規劃局等多個單位及權威專家,召開了推進變電站建設座談會,對上述問題展開論證及規劃。
現狀 變電站難落地,鄭州很缺電
據鄭州供電公司數據顯示,今夏,鄭州電網供電負荷始終居高不下,并連續7次刷新歷史最高紀錄,鄭州市區56臺110千伏及以上變壓器、181條10千伏公用線路出現了重載和過載現象。
具體來說,今夏,鄭州電力服務熱線95598每天都處于高度繁忙狀態,最多一天接聽23712個電話。另外,因負荷過載引發的故障,最多一天發生了近500起。
“其實,鄭州有860萬千瓦供電能力,能滿足785萬千瓦最大負荷值。但因為變電站落地難,充裕電量同樣落不了地。”鄭州供電公司有關負責人說。
疑問 變電站到底有沒有輻射
根據鄭州供電區“十二五”電網規劃,2015年以前,三環內需建設220千伏變電站3座、110千伏變電站18座。但截至目前,鄭州已連續5年沒一座變電站順利落地。
原因在哪兒?在昨天的推進變電站建設座談會上,鄭州供電公司副總經理分析說:“一方面,由于變電站站址拆遷困難;另一方面,是部分市民擔心變電站有輻射。”
變電站到底有沒有輻射?曾就職于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沈夢培教授在會上澄清,電能靠導線傳遞,不是靠“輻射”來傳遞,所以沒有“電磁輻射”。在電力線路、電纜、民房和用電設備周圍,確實存在感應磁場,但不是電磁輻射。
河南省輻射環境安全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李景泰在受訪時也強調,截至目前,檢測了鄭州建成的所有變電站項目,均沒有發現電磁感應磁場超標。
專家 變電站磁感應強度還沒手機大
為進一步核實,昨天上午,大河報記者跟隨鄭州兩位專家來到變電站現場檢測。
11點20分,在位于興華南街上的220千伏耿河變電站門前,工作人員檢測得出,磁感應強度為0.576微特;變電站距離變壓器5米處,電場強度為0.049伏/米,磁感應強度為2.446微特。
根據國家環保部規定的工頻電磁場國家標準:變電站設施周圍的工頻電場強度不得高于4000伏/米、磁感應強度不高于100微特。
“而且隨著距離的擴大,這兩項強度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沈夢培教授告訴記者。
“變電站跟電燈泡等家用電器一樣,都是通過導線進行傳輸。也就是說,變電站的電場、磁場強度就相當于一個電燈泡。”沈夢培說。
昨天中午,記者走進臥龍變電站北側家屬樓一戶居民郭先生家中。
郭先生家在6樓,朝南的臥室正對著臥龍變電站。
在郭先生家距變電站最近的陽臺上,監測數據顯示電場強度為1.957伏/米,磁感應強度為0.014微特;在客廳,數據顯示電場強度為0.36伏/米,磁感應強度為0.011微特。
“這種強度還沒手機對人體的影響大呢!”沈夢培看到數據后說。
規劃
變電站落地將“專項治理”
居民需要電,卻不想要變電站。下一步,鄭州該如何解決這一難題?
鄭州供電公司有關負責人在推進會上說:“變電站‘落地難’的問題,已經引起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今年,變電站落地建設定為鄭州‘十大專項治理工作’之一,列入市委督查內容,并由5位市領導分包重點推進。”
截至目前,110千伏京廣變電站、二里崗變電站、豐產變電站和220千伏桐柏變電站已確定站址,正在進行方案設計和辦理相關手續。
“如果中心城區已規劃的13座變電站能順利建成,鄭州的供電緊張形勢就會得到緩解。”該負責人肯定地說。
專業知識課堂
電磁場和輻射
專家表示,首先要糾正市民的理解誤區,大家常說的電磁輻射,其實是把電磁感應誤認為是電磁輻射。電磁場和輻射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在國際上,把交流輸變電設施產生的電磁場稱為工頻電磁場(包括電場和磁場),而不稱電磁輻射;電能靠導線傳遞,而輻射是以電磁波的形式向空間傳遞能量的一種方式,所以,電磁場和輻射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變電設施產生的是電場和磁場,而不是對人體有傷害的電磁輻射。我國輸變電設施的頻率為50赫茲,根本不能形成有效的電磁波,因此也就不可能形成有效的能量輻射。有人說居住區周圍有電線等其他輸變電設施,就經常出現頭暈等其他不適之癥,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可能是由于心理恐懼引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