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首部《頁巖氣產業政策》,提出把頁巖氣開發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對頁巖氣勘探開發等的財政扶持力度。由此,發改委去年出臺的《頁巖氣“十二五”規劃》首次被落實到操作層面。
“今年以來,能源局為產業政策定稿至少召開了三輪會議,進行了兩次實地調研。新政指向明確:搶在第三輪頁巖氣招標前出臺政策,點燃市場積極性。”一名接近能源局人士對上證報記者表示。
更優補貼將推動三輪招標
記者此前獲悉,國土資源部主導的頁巖氣第三輪招標將在年底如期進行。“‘油改’急先鋒落到頁巖氣領域,有產業發展需求推動,也有2年內完成‘十二五’規劃硬指標的倒逼壓力。”中石化消息人士對上證報說。
中石化數據顯示,從2011年到今年年底,全國范圍頁巖氣井總產出約在5000萬立方米。而根據《頁巖氣“十二五”規劃》,到“十二五”末,頁巖氣產量達到65億立方米。“前兩輪招標完成的量不到一個零頭,因此對政策制定者而言,第三輪招標順利推進,是最后沖量的關鍵;對企業而言,最新的補貼、稅費優惠直接關系到開發效益。”上述人士說。
業內人士指出,這份《頁巖氣產業政策》是為三輪招標量身定制的,為的是“讓更多資金流進來”。
從政策制定層面看,“今年以來,光伏、頁巖氣是能源局主抓的兩項任務,光伏政策目前基本出盡,而頁巖氣未來將得到更大力度的支持。”上述接近能源局人士透露。
據悉,所謂“更大支持力度”最有可能率先體現在提高補貼上。財政部去年定的標準是2012年至2015年頁巖氣每立方米補貼0.4元。最新出臺的《頁巖氣產業政策》與去年年底財政部發布的補貼政策口徑一致:按頁巖氣開發利用量,對頁巖氣生產企業直接進行補貼。鼓勵地方財政根據情況對頁巖氣生產企業進行補貼。“最新的補貼標準還未公布,根據各方討論的結果,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還是要看效益如何。”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除了補貼政策,另外兩條政策力度也很大。對頁巖氣開采企業減免礦產資源補償費、礦權使用費,研究出臺資源稅、增值稅、所得稅等稅收激勵政策。頁巖氣勘探開發等鼓勵類項目下進口的國內不能生產的自用設備(包括隨設備進口的技術),按現行有關規定免征關稅。
民資進入門檻并不低
產業政策還明確鼓勵“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多元投資主體投資頁巖氣勘探開發”,這種罕見的開放姿態令昨日午后頁巖氣概念股急速拉升。石化雙雄雙雙拉漲2%以上,海默科技、神開股份等相關裝備制造業以漲停收盤;港股昆侖能源大漲7%。
對于頁巖氣概念再次爆發,機構分析師表示,“383”再次點燃頁巖氣“中國夢”,國內油服市場化開放將帶來千億級別的市場空間。
據記者了解的情況,目前除了“三桶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長石油)挺進頁巖氣領域,一些大型企業如華電集團也進入實質勘探階段。然而,在歷史機遇面前,民企進入相關領域的門檻并不低。
杰瑞股份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會嘗試參與第三輪招標,但基本不抱希望。中石油、中石化還是會占據較好的區塊資源。而且產出的油氣資源,必須經過兩家公司管線,成本并不低。”宏華集團也表示,傳統上業務更傾向于海外。
“市場化開放是大勢所趨,”能源局內部人士表示,“對于民企擔憂的區塊有資源稟賦差別,今年能源局在湖南、貴州等地展開多次實地調研,就是希望在政策制定執行、利益分配、責任劃分方面給予市場各參與主體一個公平的環境。”
一名長期跟蹤油氣領域的機構人士對記者表示:“油改是個很大的命題。民企的困惑是看到希望卻無法入門,這有壟斷的裹挾,也受自身技術的鉗制。但機會之門開了總比關上好,千億級的市場哪怕分十分之一,也能給民企提供巨大空間。”
“油改方案其實是未出先動了。”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本報記者表示,“相比開放原油進口權,頁巖氣開發對油氣全產業鏈的投資拉動作用更大。高層的最新動作可以看出,‘383’改革方案中所謂的‘油改’以放寬非常規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準入作為突破口已經破題,改革試驗田初具雛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