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特高壓電網發展研討會暨《特高壓交直流電網》首發儀式在北京舉行。會上,國家電網相關人士介紹,這些年,國家電網公司積極實施“一特四大”戰略,實現了特高壓核心技術、關鍵裝備、工程建設、標準制訂和運營管理的全面突破,建成了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兩交兩直”特高壓工程,累計輸電超過1000億千瓦時,在運在建特高壓線路超過1萬公里,變電和換流容量超過1億千伏安,為保障能源安全、高效、清潔供應發揮了重要作用,特高壓已成為國家創新能力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
《特高壓交直流電網》由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劉振亞編著,中國電力出版社出版發行。全書集成了我國特高壓領域各位專家和工程技術團隊的創新成果,涵蓋了特高壓理論、技術、設計、設備、建設等各個方面,既有理論的繼承與創新,又有實踐的總結與發展,體現了科學性、系統性、學術性、實踐性的有機統一,是我國特高壓理論和實踐創新的集大成之作。
在全球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布局深刻變化的背景下,該書從安全、清潔、高效的能源發展戰略出發,闡述了電網在現代能源供應體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分析了建設堅強智能電網的客觀性和必要性。該書強調,應樹立“大能源觀”,以全球化視野、可持續理念、戰略性舉措、創新性技術著力轉變能源發展方式。該書提出,建設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的堅強智能電網是解決能源和電力發展深層次矛盾的治本之策,是滿足各類大型能源基地和新能源大規模發展的迫切需要。
《特高壓交直流電網》一書作者在電力行業工作四十余年,組織和參與了中國特高壓和智能電網的創新與建設,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深厚的理論素養,對中國能源轉型和電網發展規律有著深刻的認識,對行業發展趨勢有著很強的洞察力。該書是作者多年來關于特高壓發展深入思考和研究成果的結晶,其撰寫思路秉承了一貫的大能源觀,強調以系統論的方法,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去分析和研究特高壓交直流電網的各項問題。全書12章,74萬字,從電網發展歷程、現狀和趨勢入手,分析了特高壓電網發展的動因,論述了交直流輸電的技術特點及特高壓交直流輸電系統的優勢,研究提出了中國特高壓交直流電網構建設想及其論證分析。在此基礎上,分專業闡述了中國特高壓輸電技術的科技創新和工程實踐成果,總結了特高壓工程技術應用經驗和技術標準。
《特高壓交直流電網》為系統深入研究特高壓電網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該書提出,特高壓電網承擔著將西北、東北、蒙西、川西、西藏及境外電力輸送至我國東中部地區負荷中心的重要職能。通過以特高壓為特征的大電網接入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電源,構建多能互補的配置平臺,推動綠色、清潔能源大發展,減少碳排放,是建設美麗中國切實可行的措施和必然選擇。
通過總結梳理近年來的創新實踐,該書提出了未來特高壓的前景展望,對其“平臺”作用展開了系統的論述。該書認為,隨著全球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和能源布局深刻變化,特高壓電網在構建國家級電網及跨地區、跨國乃至跨洲能源通道中的作用將更加重要,發展前景廣闊。隨著特高壓輸電等先進技術的全面推廣應用,電網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電能輸送載體,還是功能強大的能源轉換、高效配置和互動服務平臺。通過這個平臺,能夠實現多能互補、協調開發、合理利用;能夠連接大型能源基地和負荷中心,實現電力遠距離、大規模、高效率輸送,在更大范圍內優化能源配置;能夠與互聯網、物聯網、智能移動終端等相互融合,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服務智能家居、智能社區、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發展,是我國未來的能源互聯網平臺。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出版管理司副司長王然,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奇遜,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院長邱愛慈等專家出席了首發式暨專家座談會。專家認為,《特高壓交直流電網》一書內容豐富、分析透徹、見解深刻,作為國內先進科技學術方面出版物的杰出代表之一,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書中提出的“以特高壓為特征的大電網接入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電源,構建多能互補的配置平臺,推動綠色、清潔能源大發展”,對于科學制訂電力和能源發展戰略及政策,進一步做好電力和能源可持續發展工作,以及我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建設,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