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新疆哈密市街心公園的迎春花已經掙脫冰雪的束縛,在風中悄悄地探出了頭,不知不覺間把整座城市帶進了春天。同一時間,遠在中原腹地的鄭州市從夢中醒來,人們在暖暖的春風中開始了一天新的生活。但忙碌的人們并沒有意識到,供應這座城市運轉的部分電力,竟然來自2200多千米外的新疆哈密。這是新疆送給河南的一份“能源大禮”,自從1月27日新疆首條 “疆電外送”特高壓哈密南—鄭州直流輸電工程投運以來,截至4月21日,新疆已經向鄭州輸電25.32億千瓦時,緩解了鄭州用電緊張的局面,讓中原大地步入了發展的春天。
特高壓開啟“疆電外送”直通車
1月27日,新疆首條“疆電外送”特高壓±800千伏哈密南—鄭州直流輸電工程正式投運,強大的電流從新疆的東大門哈密出發,通過2192千米的輸電線路,先后跨越新疆、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南6個省區,點亮了中原大地。這意味著新疆能源又多了一條“走出去”的大通道。
2010年11月,新疆與西北電網聯網工程開啟了“疆電外送”的大門,新疆豐富的電力資源首次實現外送。2013年6月,新疆與西北主網聯網第二通道建成投運,“疆電外送”能力提升到了200萬千瓦。而今年1月投運的±800千伏哈密南—鄭州直流輸電工程更是成為一條連接西部邊疆和中原大地的“電力絲綢之路”,額定外送能力達到800萬千瓦,是 “疆電外送”一、二通道的4倍。
“如果說750千伏‘疆電外送’第一、二通道,歷史性地實現了新疆電網與西北主電網聯網,撬動了新疆電網建設。那么,哈密南—鄭州±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則革新了‘疆電外送’依賴西北電網的傳統模式。”哈密地區發改委副主任趙憲剛說,“這種點對點的輸電方式,直接連通供需雙方,讓西部邊疆和中原大地擁有了能源‘直通車’,體現了新疆優勢資源就地轉化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戰略發展思路。”“特高壓‘疆電外送’工程正在改變優化哈密地區工業格局。”趙憲剛介紹,根據將火、風、光電打捆外送的要求,哈密地區風電、光電配套裝機容量將在1000萬千瓦以上,帶動哈密地區裝備制造業從無到有的發展,并快速形成產業聚集效應。據測算,僅哈密南—鄭州±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就能實現700萬千瓦火電、250萬至300萬千瓦風電、20至50萬千瓦太陽能的配套外送。
對于疆電外送而言,哈鄭工程的作用就更加顯著。2012年,“疆電外送”一通道外送電量32.81億千瓦時,2013年,“疆電外送”一、二通道外送電量65.3億千瓦時(二通道6月建成)。而今年2月,新疆電力公司通過國家電網交易平臺成功簽訂了126億千瓦時跨區交易電量,其中123億千瓦時的電量將通過哈密南—鄭州特高壓輸電工程送往鄭州。這不僅僅是數量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一個“點對點”的直通通道,把新疆豐富的煤炭和風光資源就地轉化成電力輸送到內地負荷中心,直接進入三華負荷中心,讓疆電參與大范圍資源優化配置,實現“以電代煤,以電代油,電從遠方來”。
特高壓不僅對于新疆的意義重大,河南更是受益匪淺。2012年5月,在哈鄭工程開工儀式上,時任河南省副省長的張大衛曾經預言,哈鄭工程的建設,必將成為深化新疆與河南能源戰略合作的重要載體和紐帶,極大緩解河南煤電矛盾和節能減排壓力,為河南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可靠的能源安全保障。
如今,張大衛的預言已成現實。哈鄭工程投運后,新疆外送電能力將提升400%,每年可向河南送電500億千瓦時,相當于在鄭州同時投運8座100萬千瓦裝機的大電廠,減少排放二氧化碳4000萬噸、二氧化硫33萬噸,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
特高壓帶動新疆“風光”無限好
“達坂城的姑娘辮子長喲,兩顆眼睛真漂亮,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給別人,一定要嫁給我”。新疆達坂城,曾經因西部歌王王洛賓的一首《達坂城的姑娘》而飲譽中國。可是,“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吹石頭跑,鳥都飛不了”的現實一度吹散了人們浪漫的向往。當然,也吹來了中國的第一個風電基地。
1986年12月,隸屬自治區水利廳的新疆風能公司從丹麥引進發電機組,在達坂城建起了我國第一座風力發電實驗站。
1989年又擴建成當時亞洲最大的風電場———達坂城風力發電一場,單機和裝機總容量均居全國首位。可惜,這個紀錄只保持到2005年底。2006年,新疆風電產業發展放緩,當年風電裝機僅新增2萬千瓦,累計僅20萬千瓦,在全國各省區的排名從第一直線下滑至第六。
作為中國第一代風電人的新疆風能發電公司生產技術部門主管劉海說,造成這一狀況的根本原因是風力發電存在明 顯的波動性、間歇性和不可控性,注定了它對于大電網接入的干擾。新疆雖然地域廣闊,但用電方面卻是全國數得上的“小網”。由于人口少、經濟相對并不發達,新疆一年的用電量也就與長三角一個城市相當。由于長期以來孤網運行,主力調峰機組少,容量小,全網調峰能力相對不足,無形中就制約了風電發展。
那么,是不是新疆風電發展就進入了一個解不開的死結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中國,西部火、水、風、光各種能源資源集中,東部、中部缺資源、需要電,卻只有煤炭能夠轉換,付出的代價是長途運輸、步步加價;而水能和捉摸不定的風、光資源,根本就運不走。
因此,要實現風電大規模開發與高效利用,必須統籌考慮風電基地與外送通道建設,預留消納市場,同步建設跨區特高壓輸電工程,將西部和北部地區的風電輸送到華北、華中、華東等用電負荷中心。幸運的是,國家電網公司已經找到了科學的解決方案。
2010年11月3日投運的新疆與西北750千伏聯網工程就是一項開發新疆能源 資源、促進“疆電外送”,實現西北地區水、火、風電“打捆”外送,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輸變電工程,使新疆電力正式參與到全國能源配置體系之中。
八面風來,風光無限。風從西北吹來,吹生了新能源狂飆般風起云涌,尤其是2010年以來的3年間,新疆的風電發展經歷了一次次跨越。截至2013年底,新疆風電、光電及水電等清潔能源裝機總量首次超過千萬千瓦、達到1262萬千瓦,占據當地電力裝機總量的三分之一;到今年底,這一數字將突破2000萬千瓦,新疆正在成為中國大規模推廣應用 “綠色能源”的重要基地。
而這完全得益于特高壓工程。“2013年,通過750千伏外送通道,新疆外送風電5億千瓦時。今年,這個數字將增加3倍多,達到16.75億千瓦時。”新疆電力公司電力交易中心副主任房忠表示,近幾年,隨著一個個“疆電外送”工程的投運,新疆的電力外送能力不斷提升。特別是哈密南—鄭州±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正式投運,新疆跨入了大規模特高壓“疆電外送”時代,全面提高了能源資源的輸送效率,使新疆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的建設、消納水平不斷提升。今年,華電、大唐、中電投等17家風力發電企業參與了跨區交易,占到新疆參與交易發電企業的半數,風電企業發展勢頭迅猛。
在風電企業的快速發展受益于特高壓“疆電外送”的同時,火電企業同樣喜事連連。近5年來,新疆區內發電裝機容量增幅高于用電負荷增幅,疆內火力發電廠機組年發電利用小時數大幅度下降。通過擴大“疆電外送”規模,2011、2012年以及2013年,分別提高新疆電網直調公用火電廠利用小時數435小時、380小時和570小時,2014年預計可以對火電機組利用小時數平均拉動1000小時。另外,在內需增長遇到產業結構調整、內需增長乏力的大環境情況下,預計2014年全年,新疆電網將實現風火打捆外送166億千瓦時,外送增量首次超過內需增量,對發電企業的經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相當于中東部負荷中心省市少燃燒標準煤560萬噸,減少二氧化硫50萬噸,氮氧化物25萬噸以及451萬噸的碳粉塵排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