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陽光傾灑在十萬塊多晶硅光伏電池板上,把地處太行山區的曲陽縣齊村鄉上萬畝荒山裝點得熠熠生輝——作為曲陽縣“四萬一千”扶貧開發工程重要內容,這個總投資25億元的“萬畝光伏發電項目”一期和二期工程均已并網發電。6月9日下午6時,傳出喜訊:發電量已達2369.64萬千瓦時。
工程三期項目也已動工,今年10月將并網發電,小口頭等4個村的24個山坡因此“變荒為寶”。齊村鄉黨委書記曹英才說:“沉睡了幾百年的荒山,如今成了全鄉老百姓脫貧的致富山!”
曲陽縣抓住被納入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機遇,把最閉塞、條件最艱苦的齊村鄉作為扶貧攻堅突破口,謀劃實施“四萬一千”扶貧開發工程。2012年5月,國家扶貧辦將“四萬一千”扶貧開發項目列為國家重點項目。
齊村鄉是水庫移民鄉,山水資源豐富,山場面積達9萬畝。“四萬一千”工程通過規劃實施萬畝紅棗、萬畝核桃、萬畝生態林、萬畝光伏發電和千畝水面養殖5個特色鮮明、相對集中的產業片區,不僅盤活了荒山,更帶動全鄉百姓脫貧,形成集中連片、整體脫貧模式。
縣各有關部門實施引水上山、電力上山、道路上山,發揮扶貧幫扶資金“拳頭效應”,吸引各類資源要素集中向齊村鄉投放。據統計,該縣整合部門資源共投入資金5600余萬元。曲陽縣委書記于振海說,“我們就是要變‘遍地撒鹽’為‘集中施肥’,通過集中連片開發,走出一條特困地區整體脫貧的新途徑。”
省委副書記趙勇在調研時,對“四萬一千”扶貧開發模式給予肯定并指出,燕山—太行山綜合開發將成為繼環渤海和環京津經濟隆起帶后,全省第三個新的增長極。
如今,齊村鄉21個村1.7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已得到解決;位于深山區的舍山村村民,也遷出窮山溝,住上了40棟“小洋樓”;萬畝紅棗基地配套發展了2個紅棗加工廠和2個紅棗專業合作社,并注冊了“轆轤溝”牌綠色商標;以南雅握、峪里、店上等5個村為中心的萬畝核桃基地,覆蓋片區人口1萬多人;全鄉生態林種植面積已發展到8000畝,建設鱘魚池300多個——昔日貧困的齊村鄉正在向共同富裕快速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