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能源,沼氣這幾年在農村得到迅速發展,但由于服務滯后,農戶面臨進料容易出料難等問題,致使許多沼氣池遭到廢棄。在臨沂沂水,當地創新服務方式,整合多種資源成立全省首家市場化運作的縣級沼氣服務中心,不僅用活了財政資金,還將沼液開發成了受市場歡迎的肥料資源。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廣播《山東新聞》報道,每到秋天,沂水縣邴家莊村村民田紅群就有一件煩心事:用了半年多的沼氣池開始出氣不足,而最麻煩的就是換料。“那就舀出來點(料)再放上,有的時候(沼氣)不夠用的再用上電磁爐。”
這邊出料難,而那邊,村里的沼液清運車卻閑置在村委大院,銹跡斑斑。沂水縣四十里堡鎮邴家莊村村支書邴現廣:“這個服務網點是怪好,但是你還得用油吧,還得用人工,上老百姓那收錢也收不上來。”
原來,為解決沼氣發展中服務滯后的問題,國家專門拿出資金購買設備,設立村級服務網點,由村委管理運營。在沂水,已有69個村設立了網點,但大多數村都跟邴家莊村一樣,面對這些設備有心卻無力。沂水縣農發辦能源辦公室主任于偉:“目前全縣這些沼氣池每年產生的沼液沼渣的量是20多萬方,過去有95%的都排掉了,既浪費了資源又污染了環境。”
遍地撒芝麻效果不理想,沂水縣就改變思路,做起了整合文章。沂水縣農發辦主任朱曉軍:“把分散在各個點的資金,整合起來,成立了一個縣級的服務中心;國家扶持,社會參與,企業運作。”
把原本要分散到17個村的85萬元資金集中起來,與農村新能源示范縣和能源秸稈綜合利用兩個項目資金進行整合,再吸收社會資金150萬元,去年9月份,總投資320多萬元的農村沼氣縣級服務中心成立,這是全省首家。中心下轄三處鎮級區域服務站,覆蓋全縣。如今在服務中心的生產車間,經過深加工的沼液變成了二十多種有機肥。沂水縣農村能源服務中心理事長楊淞博:“一年就給我們公司帶來100萬左右的經濟效益 ,現在全縣里很多農戶和合作社都給我們達成長期的合作關系,市場前景非常好。”
企業有效益,田紅群家里的沼氣也旺了起來,而村里許多閑置的沼氣池也開始被重新利用。沂水縣四十里堡鎮邴家莊村村民田紅群:“打一個電話,就來給抽出來,放上糞,氣也足了,做飯也方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