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水稻、玉米等農作物的秸稈經過粉碎發酵全部可以變成沼氣,產生的沼液、沼渣又可以變成肥料用來培育瓜果蔬菜和鮮花。4月3日,徐州市秸稈太陽能沼氣項目入選2015年全省循環農業標準化試點項目,也是全市唯一入選項目。
“啪”的一聲,沼氣灶上藍色火苗呼呼直冒,滾熱的油鍋里,田大媽正熟練地煸炒。“我們家用沼氣好幾年了,干凈、省錢、方便。”正說著,一盤番茄炒雞蛋已經上桌。
4月3日中午時分,在賈汪區潘安湖街道馬莊村一組,村莊里飯菜飄香,和別的村民使用煤氣罐或電磁爐不同,這里家家戶戶使用的都是沼氣灶。
村民的沼氣全部取自村子里的秸稈太陽能沼氣循環利用示范站。該站2011年底籌建,2012年3月啟用,通過把沼氣池和太陽能熱水器技術及日光溫室技術結合,共建有200平方米太陽能集熱溫室、300立方米拼裝臥式太陽能沼氣池、60立方米儲氣柜、160平方米秸稈庫及計量池、儲肥池;日產沼氣近百立方米,并且產氣穩定,沼氣熱值高,是秸稈氣化氣體的5倍。年處理秸稈100多噸,生產沼氣3萬多立方米,解決了沼氣池冬季不能使用的難題,在零下10℃的天氣,不需加溫,秸稈沼氣仍能保證全村100戶居民正常供氣,項目成果申報兩項國家專利。同時,該站作為“村鎮秸稈沼氣資源化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科研項目通過省住建廳驗收。
示范村的百戶居民一年四季可用沼氣,并利用沼渣作肥,在全村建設了近百畝的有機種植基地和花卉基地,培育的盆栽、雙孢菇、黃瓜和番茄,口感優、品相佳,在市場上深受歡迎。
作為村民,每年只需把自家生產的各種農作物秸稈拉到沼氣站,每45斤就能折價1立方米沼氣,充值到智能卡中,回家刷卡即可用沼氣做飯。
市質監局標準化處處長徐進表示,馬莊村的秸稈太陽能沼氣項目,實現了“秸稈—沼氣—種植”的循環利用,既生態又高效,是解決農村焚燒秸稈、改善城鄉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解決農民燃料現代化的有效途徑。通過對其標準化立項,研究制定秸稈太陽能沼氣相關標準,建立并完善秸稈太陽能沼氣循環標準體系,則能以點帶面,推動全省秸稈太陽能沼氣循環技術標準的應用和實施,推動全省各地建立秸稈太陽能沼氣循環利用示范站,促進企業、示范村和農民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