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市農委獲悉,本溪市農村能源生態建設工作取得顯著成果,目前全市已累計建設農村沼氣池1.7萬戶,建設生物質氣化集中供氣工程30處,安裝生活質成型炊事燃料炊事采暖爐8000余臺,每年可保護森林植被60萬畝,有40%的農戶從農村綠色能源建設中獲益。
為保護農村生態環境,近年來,市農委積極探索發展綠色能源模式,把生物質成型燃料炊事采暖爐項目、農村沼氣工程、生物質氣化集中供氣等生態能源建設工程作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重要抓手,先后在本溪滿族自治縣堿廠村、全堡村和桓仁滿族自治縣桓仁鎮、普樂堡鎮等地以試點的形式推廣這些農村新能源建設項目。其中生物質成型燃料炊事采暖爐項目采用反燒原理增加燃程,可節煤率高達50%,且兼具炊事、燒炕、取暖三種功能,所用的燃料大都為秸稈、豆桿等,便于農戶就地取材,達到廢物利用的效果。農戶只要拿出千元費用,就可以安裝一個這樣新型的炊事采暖爐。生物質氣化集中供氣工程是用農作物秸稈、稻殼、玉米芯、林木剪枝、鋸屑或其他農業生產、加工剩余物等生物質為原料,通過熱化學反應產生生物質燃氣,經凈化后通過管道集中供應到每家農戶家中。一公斤秸稈可以產生2立方米的燃氣,這樣算來,每戶每年可節約薪材1.5噸,全市可實現年節約薪材7500噸。
“去年冬天我們家過得可老享福了,屋里像城里的地熱房一樣暖和,而且還省了不少柴火,感謝政府推廣這種新型的炊事采暖爐。”4月29日上午,正在使用新型炊事采暖爐做飯的田師傅鎮全堡村村民韓玉祥告訴記者。據了解,目前,生物質成型燃料炊事采暖爐項目已在本溪滿族自治縣和桓仁滿族自治縣推廣8000多戶,實現年節約薪材8850噸。
為了改變農村生活用能方式,市農委還集中在本溪滿族自治縣、桓仁滿族自治縣、南芬區、明山區等部分地區,推廣生物質氣化集中供氣工程和戶用沼氣工程。這項技術在本溪滿族自治縣推出后,徹底改變了農村生活中靠燃燒薪柴和秸稈的傳統生活用能方式,實現了“兩人供氣,全村做飯”的局面。而對于農戶較為分散的農村地區,市農委則積極推行戶用沼氣工程,同時聘請專家提供現場的安裝指導和使用說明。據了解,一個四口之家的農戶只要安裝一個8平方米的沼氣池就可供全家生活,在有效利用生活垃圾和秸稈的同時,還可每年節約薪材1210千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