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煙臺市以“中國核能產業新城”為主題的展館近日在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核工業展覽會驚艷亮相,引起業內外廣泛關注。
煙臺展館以模型、沙盤、展板、宣傳片等形式,全方位展示了煙臺市發展核能產業的區位優勢和已經具備的能力。特別是依托海陽核電項目和已列入國家核電規劃的廠址資源,立足一個國家級核電研發中心和海陽、萊山兩個省級核電產業園區,面向環渤海灣核電乃至全國、全球核電市場,搭建開放共享的產業技術創新平臺。
近年來,煙臺整合國內外優勢產業資源,培育技術創新優勢,推動核能新技術研發、工程化、產業化,打造了國際領先的三代核電技術集聚高地、核電創新研發人才集聚高地、核電裝備和核能綜合利用產業示范基地等。
煙臺地處山東半島北部,是環渤海經濟圈重要節點城市、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重要支點城市,全國首批知識產權強市創建市,工業基礎雄厚,裝備制造業發達。
從2009年12月市內第一座核電站——海陽核電站一期工程開工以來,經過多年發展,煙臺于2016年聯合中國廣核集團、中國核工業集團、國家電力投資集團、煙臺市臺海集團等企業,創建了國內核電領域首個集政產學研用于一體的新型科研機構——煙臺核電研發中心,提出了打造千億級核電產業集群的目標。
2017年8月24日,國家能源局原則同意煙臺市依托煙臺核電研發中心建設“國家級核電產業技術創新平臺”。這一平臺是目前國內唯一集核電技術研發與產業化于一體的國家創新平臺。
目前,研發中心已匯聚3名工程院院士和41位不同領域的優秀專家和領軍人才,引進了北京、上海、深圳、蘇州等地的多家研發機構。其中,3個項目列入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4個科研課題推薦為“華龍一號”國家重大專項課題。目前,12家單位已開展研發工作。
在本屆展會上,煙臺市還展示了正著力建設的“萬華——ACP100S大型海上核動力浮動平臺示范項目”。
2018年1月,煙臺市政府與中核集團簽訂了《海上清潔能源綜合供給平臺及泳池式低溫供熱堆項目合作協議》。3月16日,中核集團、煙臺市臺海集團、煙臺藍天控股集團共同投資成立了“中核臺海海上清潔能源(山東)有限公司”,標志著國內首個海上清潔能源綜合供給平臺建設在煙臺市開始實現工程化應用。
這一項目包括兩艘平臺,每艘平臺采用雙堆布置,單堆12.5萬千瓦,商運后每年將為萬華化學工業園供應4000萬千瓦時電、1600萬噸高溫蒸汽、1000萬噸淡水和200噸濃鹽水,每年可減少燃煤消耗500萬噸,首艘船計劃2021年下水。
據煙臺市發改委核電辦副主任張潔非介紹,這一平臺可為沿海城市、臨港工業區、海島、海上鉆井平臺提供清潔、高效的供電、供汽、供暖、海水淡化解決方案,有效緩解節能減排壓力,促進能源結構調整,促進臨港工業區能源轉型,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據悉,由中國核學會與煙臺市發改委共同主辦的“打造中國核能產業新城”研討會也同期召開。
中國核學會副秘書長王志表示,期待煙臺市借三代核電機組規模化建設契機,將國家級核電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成為集技術研發、工程化、產業化于一體的“雙創”平臺,培育形成以核能綜合應用、核電新材料、核電配套裝備與應用技術為優勢的煙臺核電產業特色,將煙臺打造成為“華龍一號”技術研發和產業示范基地、中國核技術自主創新集成基地、核電“走出去”的橋頭堡,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做出積極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