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長江沿線綠色生態廊道、推進綠色公路和綠色交通城市建設、發展ETC和新能源公交車、完善郵政行業綠色發展制度體系……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綠色交通熱度不減。
交通運輸作為能耗和碳排放的三大領域之一,要實現綠色發展,單靠各級財政的有限投入改變不了資金匱乏的局面,需要加大社會投入,也需要加快機制創新,強化節能環保市場機制的探索和應用。
合同能源管理、碳交易、綠色金融等正成為國內外節能環保工作中可資應用的市場機制。如何客觀理解以上機制的特點與動態?如何在交通運輸節能環保實踐中探索應用以上機制?面對這些問題,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環境資源所副所長黃全勝給出了答案。
合同能源管理 完善節能核算方法
用能企業與節能服務機構簽訂合同,前者將節能工作交給后者管理,雙方按照合同約定的時間和方式分享節能效益,這就是合同能源管理。
黃全勝介紹說,部規劃院在承擔交通運輸部委托的合同能源管理課題研究和專題調研中發現,北京、湖北、寧波、深圳、營口等地方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已經在鼓勵指導交通運輸企業通過應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促進節能減排。
然而,要加大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交通運輸行業的應用,仍有若干現實問題需要解決。
首先要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現在有很多綜合性、跨行業的節能服務機構在工業和建筑領域已經開展了不少節能服務,他們也關注交通運輸領域合同能源管理的相關規劃、政策和業務需求,但是交通運輸企業卻不清楚哪里有合適的節能服務機構。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后,當交通運輸企業面對眾多的節能服務機構,如何選擇就成為又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要完善對節能服務機構的遴選方法和程序,特別是招投標程序。
此外,為了保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順利運轉,還要完善能耗計量及節能效益核算方法,為合作雙方核算節能效益提供合理可行的辦法。最后,在節能效益獲取環節,需要明確節能效益如何合規進行財務處理。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實現的節能效益如何合規進行財務處理,現在的會計準則和財務制度中還沒有明確的規定。
“十三五”期間,國家將著力優化完善合同能源管理的相關政策,交通運輸行業可以把握機遇,立足行業特點,夯實工作基礎,加大應用力度。
碳交易 強化移動源能耗統計
黃全勝指出,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在牽頭推動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立法,推動在2017年建成全國統一的碳市場;年內國內碳交易條例有望出臺,各省(區、市)發展改革委正在積極組織開展省區內各行業重點用能企業的歷史能耗與碳排放盤查,并根據第三方核查結果,由政府給重點用能企業分配碳排放配額,也就是碳排放初始權分配。配額相當于企業的“口糧”,口糧不足需要企業到碳市場購買;有余糧,可以在碳市場賣出,使企業節能減排的效益通過碳交易得以實現。企業有努力、有作為就有“余糧”,碳交易帶給企業獲得碳收益的機會,促進企業提升碳排放管理能力和競爭力,同時使社會獲得環境效益。
北京、上海等地已經將少量民航、公交、港口等交通運輸重點用能企業納入碳交易市場,但重點關注的是固定源(辦公場所、配套生活設施等)而非移動源(運營環節)。交通運輸領域重點用能環節在移動源而不在固定源,而交通移動源要實現及時準確的能耗統計與科學的排放核算,目前基礎還不足。
現在國家雖然沒有將交通運輸行業整體納入國內碳交易市場,但是對于交通運輸行業的能耗與碳排放盤查已經在推進。北京市今年率先將交通移動源排放納入核查內容,部規劃院已獲得北京市發展改革委授予的交通運輸領域碳排放第三方核查機構資質,圓滿完成了今年北京市對交通運輸重點用能單位的第三方核查工作,為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確定重點用能單位并分配碳排放配額提供了重要支撐。
從發展角度看,碳交易前景可期。因此交通運輸行業有必要對國內碳市場建設予以更多關注,積極準備,加快探索與參與,促進節能減排。
綠色金融 成立綠色發展產業基金
黃全勝指出,綠色金融的宗旨是服務經濟社會綠色發展。綠色金融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目前,國內浦發銀行、興業銀行,甚至越來越多的國有銀行都將綠色金融作為新時期銀行業發展的重要戰略和業務增長點。對于交通運輸領域來說,在環境監管日益剛性、行業節能環保任務艱巨、各級財政投入有限的情況下,綠色金融作為拓寬綠色投入的機制和渠道,值得行業關注并加快探索運用。
此外,黃全勝還特別提到了綠色發展產業基金。他指出,交通運輸領域可以考慮成立綠色發展產業基金,按照PPP思路,遵照基金管理規定,發揮基金作用,服務行業節能環保。當前,交通運輸部已設立了相關儲備性研究課題,年內將有研究成果供未來決策參考。另外,融資租賃、第三方治理等手段在交通運輸節能減排實踐中也有探索應用的必要。
愿景方向 實現綠色“六結合”
黃全勝建議,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應當在頂層設計、政策制定、標準規范、能力建設、簡化審批、強化服務等方面發揮更好作用。交通運輸企業應當順應形勢、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學習理解節能環保市場機制的內涵與意義,了解市場機制的模式、策略與程序,加強交流借鑒,積極參與相關實踐;趨利避害,不斷提升運用節能環保市場機制的能力與水平,努力實現綠色責任、綠色能力、綠色投入、綠色行動、綠色貢獻、綠色品牌“六結合”的綠色發展美好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