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減排的實施是落實科學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是可持續發展實現的必然選擇。根據中國的國情以及國際節能減排的一些經驗,提出了電力節能減排的理論體系和技術支撐體系。從建立長效的節能減排機制出發,重點對我國節能減排的理論體系、技術支撐體系、市場和政策機制展開了研究。
電力節能減排循環經濟方法
一、循環經濟與節能減排的定義
循環經濟,就是把上一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料變為下一生產過程的原料(生產要素),使一系列相互聯系的生產過程實現環狀式的有機組合,變成幾乎無廢料的生產。這是一種能夠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最大限度地提升資源利用率的經濟增長模式。
節能減排,指的是減少能源浪費和降低廢氣排放。我國“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
二、電力節能減排的市場模式
在節能減排工作中,要各司其職,市場應積極配合政府的相關政策和措施,這樣可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在短期或者中長期市場中,要建立立足排放和能耗的市場準入制度,對獲得準入的主題,可以自行決策,自主參與市場交易,要體現出節能減排的效果,使節能減排與市場機制相統一,有效地對對高污染、高能耗的發電機組實行制約,為低污染、高效率的發電機組提供機會。排污權交易是以環境保護制度為基礎,依照一定的市場機制,通過買賣排污權的方式來控制排污。自從這種方式實行以來,排污者從自己的利益出發,自主選擇購買排污權,大大降低了污染。
在中國電力市場節能減排制度還不是很完善的情況下,每個地方都應該根據各自特點制定不同的制度,主要是通過電力企業的擔保進行融資活動,合同能源的管理機制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營方式和以減少溫室氣體為主的交易機制。
三、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節能減排的方法
1、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節能減排實證
電力工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節能減排的重點。從總量看,電力工業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大戶”。近年來,我國電力工業發展迅速。初步統計,2006年,全國新增裝機1億kW,總容量超過6億kW,其中火力發電占77.8%;完成發電量增長13.5%,其中火電增長15.3%。隨著電力工業規模不斷擴大,其自身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問題日益突出。2006年,發電用原煤超過12億t,是煤炭消費總量的一半,排放的S02占全國排放總量的54%。從效率看,我國火電機組的總體能耗明顯偏高。2006年,我國火電機組供電標準煤耗為3669/kW.h,較國際先進水平高60 g,/kW.h左右。據最新統計,日本火電機組供電標準煤耗為每千瓦時299 g/kW.h,韓國為300s/kW.h,意大利為303 g/kW.h。如果我們能夠達到日本的煤耗水平,2006年可以節約原煤2.2億t。
2、大力促進技術創新。以科技支撐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節能減排
若市場價格能夠準確地反映價值,在資源約束條件下,也決定著技術創新的方向。通常而言,技術創新的目的在于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性問題。例如,當土地資源豐富甚至土地所有權也沒有明確的時候,人們會選擇廣種薄收的粗放經營。而一旦土地資源稀缺,人們則通過技術創新,提升單位土地面積的產量。又如,18世紀以后的西歐,技術發展的方向是用機器代替勞動力,因為勞動力價格不斷上升。今天,當不可再生資源越來越稀缺的時候,技術創新的方向是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變廢為寶,以及創造出替代不可再生資源的資源。于是,一方面旨在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節約資源的技術得到重視,另一方面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又催生了一系列可替代、可循環的資源能源。這種情況下,在我國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節能減排就水到渠成了。
3、積極探索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節能減排的有效運作模式
循環經濟實際上是經濟學基本理論的體現和延伸,它與基本經濟理論是一脈相承的。發展循環經濟,也要符合客觀經濟規律,也要順應基本的市場經濟規則。如果出現了不經濟的情況,政府部門應進行引導和協調,必要時應推出優惠政策或進行適當補貼。例如,如果為了完善循環經濟產業鏈或進行廢物再利用的需要而損害了個別企業的利益,政府應該擔負起維護這些企業利益的職責,解決的方式有幾種:一是政府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貼息等激勵性政策對企業提供支持;二是政府對企業直接提供補貼;三是讓價格準確地反映市場的價值,通過市場獲得穩定的經濟收益。
4、完善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節能減排的政策體系
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主導作用,同時借助財政、稅收等經濟政策,優化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節能減排各節點之間的連接,使各主體形成互補互動、共生共利的關系,降低運行成本,理順運行機制,實現循環經濟的動態穩定和長效發展。
四、總結
通過對電力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的分析探究可以發現:在現代化的生產中,節能減排系統可以有效的達到對污染源等方面的預控,提高生產的節能效能,完善生產。循環經濟更能有效的促進節能減排,形成企業的雙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