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實現節能、綠色、低碳——
3月24日中午12點20分,正是午餐時間,成都市房管局食堂里人頭攢動,餐廳大屏幕正在對餐盤回收情況進行實時直播。
這里每天有上千人就餐。記者注意到,監控鏡頭下,大多數就餐人員都做到了“光盤”。“投入不大但效果明顯,餐廚垃圾較此前減少50%以上。”成都市房管局辦公室副主任嚴丹說。
近年來,全省各地的公共機構不僅在技術上嘗鮮,也在管理上爭相創新,類似視頻直播餐盤回收這樣的小妙招,正在引領“節能、綠色、低碳”新風尚。
給大樓“做體檢”,發現節能新空間
走進成都市房管局所在的成都房地產大廈,這棟上世紀90年代投用的27層高樓絲毫看不出老舊痕跡。不僅如此,今年初,成都市房管局獲評我省第二批“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
一棟并不年輕的大樓,其節能空間來自哪里?嚴丹道出秘訣:給大樓“做體檢”。“通過開展‘節能體檢’,摸清了整棟大樓的能源消耗等家底,發現了節能新空間,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嚴丹說。
2015年2月,成都市房管局首次委托專業機構對成都房地產大廈進行全面體檢,拿到了綠色照明、變頻改造、節水改造等6劑“藥方”。根據“藥方”,成都市房管局為38部電梯加裝了能量回饋裝置,將電動機的再生電能回收利用,電梯耗電量由此下降約25%。“此前,對節能降耗,我們只能從同比、環比數據分析上找空間,而專業體檢則從設備材料選擇、使用技巧等方面找到了更大的節能空間。”負責成都房地產大廈運行維護的物業公司相關負責人李勇表示。
“‘節能體檢’就是能源審計。”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公共機構節能管理處處長丁培杰介紹,早在2014年8月實施的《四川省公共機構能源審計管理暫行辦法》提出,公共機構應自主開展能源審計,旨在對公共機構能耗情況進行“診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公共機構節能,也得靠“摳門”
成都市金牛區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何昌萍有個“奇怪”的習慣:每次洗澡前后,都會查看水表,計算用水量。
何昌萍笑著說,這個“摳門”的習慣源于日常工作,“公共機構節能也得靠‘摳門’,一點一點節省出來。”
在金牛政務中心辦公區,隨處可見節能燈、收集雨水的儲水器、植被滴灌水管等“節能神器”。這里的地下車庫節能燈可聲控,空調冷凝水被收集起來用于日常保潔,雨水以及清洗噴水池的水也被收集起來灌溉植被,就連食堂食譜也經過精心搭配,盡量減少對食材的浪費。“別看每一個點上的量不大,但這些小資源被集約利用后,也許能省下幾十噸水、幾十度電,最終節省的能耗就不是小數字。”何昌萍說,將車庫照明改為聲控節能燈后,整體用電量節省了50%。
摳細節,成都市房管局也是如此。“物業人員每天下午5點20分開始巡樓,提醒關閉電源,8點統一關電,若要加班,需填寫申請表格,由物業分樓層供電。”李勇說。
去年底,金牛區又搞起了“痕跡管理”,通過能耗監控平臺,分戶、分項對能耗進行實時監控,及時發現能耗異常,防止“跑、漏、滴、冒”。
正是通過分戶、分項實時監控數據,金牛區機關事務管理局發現,辦公區單機空調存在耗電量大、夜間仍在運行的情況。針對這一現象,該局采取措施對單機空調實行定時供電,預計一年節電1.5萬度左右。
“分田到戶”,節能不再事不關己
公共機構能耗,花的是公家的錢。如何讓大家改變節能“事不關己”的態度?
廣元市精神衛生中心醫院有妙招。通過“分田到戶”,醫院讓每一名工作人員都擔起了節能的責任。“人人都有節能減排責任田。”據醫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醫院每棟樓、每個科室都安裝了水、電分表,病房有水表。醫院以歷年人均能耗為參照,向科室下達了月節能減排指標,一旦超出,電腦軟件上科室的數據自動變紅。“超出部分,責任科室按人頭分攤,將節能減排任務落實到人。”
通過施行節能減排精準到點,成都市房管局所轄的十余家單位也不再置身節能之外。“我們明確各下屬單位辦公室為責任人,節能指標精確到每平方米每月的用電量,相關情況在每月、每季度的辦公室主任例會上通報,讓大家在目標之下、比較之中擔起節能責任。”嚴丹介紹。“自從落實責任和目標后,每個月都會接到各單位的電話,詢問耗能數據。”如今,李勇明顯感覺到了各單位對節能的重視。“讓公共機構心疼‘公家錢’,形成節能自覺,還得通過考核讓大家‘紅紅臉、出出汗’。”丁培杰說,目前,宜賓、達州等多地已將節能管理工作列入專項目標考核,通過打分、排名等方式,提高各單位的節能意識,讓節能工作滲透到了各單位的日常工作中。“‘十三五’期間,我們將進一步強化對節能目標的考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