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今年世界地球日活動的主題為“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倡導綠色簡約生活”, 全球各地都將舉辦多樣的環境保護活動,喚醒人們愛護地球保護環境的意識。
2016年,是廣州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第五個年頭。通過四年的不斷積淀,愛護環境、踐行垃圾分類的意識已經漸入民心。在 2015年,廣州成功創建全國首批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 , 垃圾分類處理工作榮獲 2015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范例獎 , 廣州初步探索了一條“具有特大型城市特點的垃圾分類及其他固廢資源化處理”的道路。
廣州各項垃圾處理設施正在穩步推進
廣州是一座擁有1600多萬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約2.3萬噸。其中焚燒、填埋、生化處理約1.62萬噸,資源回收利用約6800噸。現有生活垃圾資源熱力電廠2座,處理規模3000噸/日;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6座,處理規模約1.3萬噸/日;餐廚垃圾處理廠1座,處理規模200噸/日。
“垃圾的產生、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置,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投放方面,“經過反復探索和試點,從今年開始在全市推廣越秀區的定時定點分類投放模式。”在收集運輸方面,“購置450臺餐廚垃圾專運車和有害垃圾專運車,對開展垃圾分類的社區實行分類收運。”在處置方面,“完善可再生資源回收網絡。將回收網點覆蓋到城鄉所有的街鎮和社區,實現服務全覆蓋。同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進企業參與街(鎮)的垃圾分類,鼓勵企業回收低值的可再生資源。”此外,廣州正在加快建設垃圾資源化利用的終端分類處理設施,目前在建有5座焚燒發電廠、7座生化處理廠。“同時,我們還規劃建設一批再生資源初加工處理設施。”
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扎實推進,資源回收網絡不斷完善,低值可回收物資源化利用率不斷提升,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取得決定性勝利,廣州‘垃圾圍城’危機基本破解。”
踐行垃圾分類宣傳教育要先行
垃圾分類治理是一個全新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家庭和每個市民協同努力,涉及到政策法規體系、運行管理體系和技術設施保障體系的重新構建,是一個持之以恒的漸進過程。
政府
技術與宣傳并舉動員市民參與行動
2012年起,在市人大的推動下,廣州市委、市政府下定決心,把垃圾治理作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入廣州市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納入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市人大常委會也將垃圾治理列入每年的專題視察和評議項目。
據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圍繞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這一目標,學習借鑒國際的成功經驗,結合廣州的實際,我們確定了廣州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分類、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的治理路徑和分類原則。”
為了讓垃圾治理原則、分類方法和技術路線家喻戶曉,從2012年起,廣州持續廣泛深入開展垃圾分類進學校、進社區、進家庭、進單位的“四進”活動,組織“小手拉大手”和百萬志愿者進社區宣傳活動,組織近萬名市民(包括公職人員)參觀考察垃圾處理設施的“萬人行”行動,推出以垃圾分類為主題的《外來媳婦本地郎》電視劇及《30秒教會如何垃圾分類》等公益教育宣傳片,通過廣播電視公益廣告和戶外公益廣告,持續開展垃圾分類宣傳,營造濃厚的社會輿論氛圍。
社會組織
“宜居廣州”向市民普及垃圾分類工作宜居
廣州是一家關注垃圾分類及垃圾管理的為非營利性民辦非企,從2012年創始至今,一直致力于通過各類活動、科普倡導來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對于市民垃圾分類意識問題,調研專員許伊敏稱,在近幾年的調研走訪過程中,他們發現,雖然廣州市關于垃圾分類的宣傳鋪天蓋地,但是卻缺少具體細節方面的內容,“對于垃圾分類,他們的概念是很模糊的,知道要分類,但是具體怎么分不太清楚。”
為了更好地向市民普及垃圾分類工作,四年的時間里,宜居廣州也開展了一系列工作。發布廣州市垃圾調查報告、開展垃圾分類促進項目、組織廣州市高中學生進行各項調研……“都是為了讓市民特別是青少年將垃圾分類意識轉為行動。”許伊敏稱。
今年年初,宜居廣州就曾組織廣州市高中生進行潔面沐浴產品中塑料微粒成分調查活動。“通過專業人員的講解以及學生們的親身體會來了解日化用品中塑料微粒對環境與健康帶來哪些危害。”許伊敏介紹稱,“讓行動跟上宣傳和呼喊的腳步。”
在許伊敏看來,提高市民環保意識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政府和NGO的宣傳力量。“比方說一個華僑在外的垃圾分類工作做得很好,但是如果回到國內,沒有人去提倡垃圾分類,而且也沒有垃圾分類的設施,他的分類意識就會被削弱。所以政府和相關的組織一起創造一個大的環境是很重要的。”許伊敏稱,這也是宜居廣州一直在做的事情。
青年垃圾分類概念模糊
家住文德路的張小姐一家堅持垃圾干濕分類已經兩年多了。“買菜時給的塑料袋會掛在廚房門口的垃圾桶,主要放剩飯剩菜、菜根菜葉等廚余垃圾。報紙、快遞箱會收集起來,有一個專門的抽屜用來放干凈的垃圾袋。”此外,張小姐還重點強調,“廢舊電池一定要分出來分出來分出來。”張小姐認為,“日常養成分類習慣的話,在外面也可以分清楚手上的垃圾要扔到哪個垃圾箱,而且可以節約利用資源,減少污染。”
但是,記者隨機采訪10名路人時發現,不少人雖然知道廣州一直在推廣垃圾分類,也知道垃圾箱有分類,但投放時卻經常是哪個順手丟哪個。“我很想分著放,但不太清楚哪些東西是可回收哪些是不可回收,所以都會丟進不可回收箱里。”在北京路附近一家食品公司上班的市民林小姐表示。
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確實有相當部分市民尚未養成自覺、準確分類投放的行為習慣,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分類處理設施還在建設過程中,管理工作沒有達到精細化水平,垃圾治理還任重道遠。”
未來
垃圾治理需強化監督機制
對于現階段垃圾分類工作存在的問題,許伊敏建議,“首先可以加快餐廚垃圾分類設施完善的進度,細致垃圾分類的宣傳內容,其次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讓基層工作人員監督到每一戶居民,確保市民有在做垃圾分類,才能做到從源頭保證分類工作的進行。”
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首先,我們將在繼續加大宣傳教育和督導的同時,加強對機團單位、街道、社區和物業小區等垃圾分類責任人開展督導檢查和執法,并逐步覆蓋到家庭住戶。其次,加快垃圾終端處理設施建設步伐,確保分類后的垃圾實現資源化利用。再者,繼續完善垃圾分類運行管理體系,逐步實現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全過程管理精細化。最后,還要進一步完善政策導向,加大對低值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