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成都理工大學原副校長,黃潤秋履新環保部副部長,意味著繼部長陳濟寧后,環保部又迎來了一位學者型官員,他的到來也給環保界帶來了新的期待。3月21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黃潤秋履新環保部副部長后首次公開亮相。
在經濟增速下行背景下,為了避免一些地方解決環境問題的動力減弱,確保環保工作落實,黃潤秋表示,除了強化政府和企業的責任追究外,還將鼓勵各類資本進入環保市場,將推行環保標識管理,打造綠色供應鏈,鼓勵環保資源運營管理專業化服務。
環境保護要扎實而為
近年來,政府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措施,并新修訂了《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用硬措施應對環境保護的硬挑戰。黃潤秋指出:“環境保護的力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加速推進取得了積極的進展。”
據記者了解,通過污染治理、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標準引導、產業調整、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措施,2015年,中國化學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10年分別下降了12.9%、18.5%。此外,中國的酸雨面積回到了上世紀90年代的水平;全國城市空氣質量整體趨好,2015年首批實施新環保法的地區,PM2.5下降13.1%。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發達國家,中國在現階段面臨的環境問題更加復雜。黃潤秋解釋道,一方面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轉向中高速、產業結構由低端向中高端過渡,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有利于降低單位產值的污染物排放強度;另外一方面,我國產業結構偏“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特別突出。
黃潤秋進一步分析指出,“一些地方解決環境問題的動力會削弱,我們不能一蹴而就,要扎實而為。”
實際上,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業界關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爭議不斷。環保部部長陳吉寧上任一年多以來,不下5次在公開場合論述過二者之間的關系。
“我們今天仍然有一部分干部認為環保和發展是對立的,所以今天開場我就講了,它不是對立的。還有部分人認為環保是包袱,抓環保就會影響GDP,就會影響發展,存在著不能為、不想為、不敢為的問題。”陳吉寧在今年全國兩會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只有讓那些污染企業退出市場,才能給好的企業留出發展的空間。
四方面強化環保力度
在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的要求下,環保工作正從監督企業為主向政府、企業雙向問責轉變。為完成“十三五”時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目標,黃潤秋指出,應從政府、企業、資本、公眾參與四個方面加以強化實施力度。
包括黨政領導干部損害環境責任追究,自然資源私產離任審計;試點開展環境損害賠償相關工作,推進環境損害賠償評估,解決企業污染、群眾受害的情況;鼓勵各類投資進入環保市場,推行環保標識管理,打造綠色供應鏈,鼓勵環保資源運營管理專業化服務;全民參與,推動綠色消費革命,引導群眾勤儉節約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告訴記者,相對于以往單個企業的孤軍奮戰,部分地方政府已經在連點成線、連線成網,推進綠色供應鏈的建設。
比如,2015年底,天津市成立全國首個綠色供應鏈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開展綠色供應鏈標準體系研究、綠色標準制修訂工作等。同年12月,天津市八部門擬定了《天津市綠色供應鏈管理暫行辦法》,將綠色供應鏈管理工作納入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
此外,早在2013年,在環保部的支持下,上海市就正式啟動綠色供應鏈試點,通過與當地一些國有和跨國企業合作開展試點、實踐,為全國綠色供應鏈推進探路。
近年來,各地加快推進綠色供應鏈相關工作,一些企業對綠色供應鏈建設也愈發重視。2014年、2015年,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已連續發布兩期綠色供應鏈CITI指數評價報告。報告顯示,企業的整體表現在快速提升,100個開展在華供應鏈管理的品牌中,50家品牌的評分出現提升。
馬軍表示,打造綠色供應鏈已成為加強企業環境管理的共識,綠色供應鏈已上升為政府的重要政策。不過,中國綠色供應鏈的推進工作上尚處于起步階段,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協同發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