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成為能源發展的新希望
中國人均能源,特別是石油資源占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無論是在能源安全挑戰還是環境的巨大壓力上,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已經成為中國能源戰略的重要任務。
可再生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和海洋能等。中國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據有關統計,太陽年日照時數在2200小時以上的地區約占中國國土面積的2/3以上,可開發的陸上風能資源達2.53億千瓦,還有種類繁多的生物能資源,儲量豐富的地熱能以及海洋能資源和更多的海上風能資源。預計到本世紀下半葉后,可再生能源將逐漸取代傳統化石能源而占據世界能源體系的主導地位,實現向可持續能源體系過渡。
中國很早就已開始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在小水電、太陽能熱力裝置、風電和農村沼氣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進展。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中國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總計為2億噸標準煤,約占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8%。中國可再生能源正在從單純的補充能源向替代能源發展,進入快速發展期。
積極參與國際合作 保障能源安全
據科學界估計,如果不開發新的能源,在未來200年里人類將耗盡地球在過去數億年間蓄積的化石能源。另外,化石能源的消耗對環境的危害極大。在國際油價不斷攀升、資源過度開發的今天,人類已經開始反思自己的發展行為,并踏上了探索新能源的征途。對新能源的要求最主要的就是,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不會對地球環境造成破壞。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計劃(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就是這樣一種探索活動。2006年11月21日,ITER計劃的有關7方,歐盟、中國、美國、日本、韓國、俄羅斯和印度的代表在法國巴黎正式簽署了聯合實驗協定及相關文件,標志這項全新能源計劃的全面啟動。
熱核聚變反應不同于目前核電站的生產原理,不產生高放射性的核廢料,也不產生溫室氣體和污染。此種核聚變反應主要借助氫同位素,這種原料在地球上取之不盡,而且核聚變放射性微乎其微,不產生核廢料,對環境的污染很小。因此核聚變被認為是未來解決世界能源和環境問題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一計劃一旦成功,將為人類開發新一代戰略能源帶來一次革命。
未來發展方向和對策建議
——加大技術創新力度,進一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能源發展戰略要堅持開源與節流并舉,確立節能的首要位置。改變以往低效利用方式,注意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加大技術創新力度,使資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組織實施能源節約與資源綜合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加大支持力度;積極培育和發展能源技術市場,運用市場機制促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等的推廣應用。
——將清潔能源置于優先發展地位。面對全球能源緊缺,中國應從自身能源供應戰略角度出發,發展清潔能源,向清潔能源要效益,因地制宜結合中國地理情況大力發展風能、地熱能、生物能等。同時在各個節能領域中投入巨額資金加快研制節能產品。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未來能源技術,尤其在先進的節能技術方面處于領先地位,以此確保國家經濟持久健康發展。
——建立健全節能減排法律法規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是促進節能減排的根本。中國應當盡快建立健全以節能減排為主要內容的法律法規體系,抓緊建立與完善節能和環保標準,研究制定高耗能產品能耗限額強制性國家標準。同時,逐步建立和完善鼓勵企業、組織、個人節能減排的激勵約束機制,真正實現節能減排者得實惠,高耗能者高成本。
——以產業結構優化為契機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構建節能降耗型產業結構。從發達國家治理環境污染、開展節能減排的過程看,經歷了一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階段,即由以重工業型產業為主轉向以第三產業為主。中國現階段應當大力促進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加大鼓勵發展低能耗、低污染的先進生產能力的力度,根據不同行業情況,適當提高建設項目在土地、環保、節能、技術和安全等方面的準入標準。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