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三上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二区综合视频,亚洲精品成人久久

首頁 行業資訊 政策法規 產業市場 節能技術 能源信息 宏觀環境 會議會展 活動圖庫 資料下載 焦點專題 智囊團 企業庫
產業市場  中國節能產業網 >> 產業市場 >> 人物觀點 >> 正文
李偉:推動能源發展轉型 構建綠色高效能源系統
來源:人民日報 時間:2014-2-16 19:21:46 用手機瀏覽

  能源問題是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必須系統謀劃和長遠考慮,形成明確的能源戰略及實施舉措。近兩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組織殼牌公司、哈佛大學、清華大學等中外多家機構的70余位專家,開展了中國中長期能源發展戰略研究。重點對全球和中國能源的供求形勢,未來中國能源發展的目標、原則和戰略途徑,煤化工、核電、電動汽車等有爭議的能源技術,城市化、交通等重點用能領域,能源安全以及重大能源政策進行研究。形成以下基本觀點:

  一、能源領域處在大調整、大變革時期,能源技術、能源市場和能源地緣政治正發生重大變化

國電福州發電有限公司1號煤場

  一是能源技術革命快速演進。全球能源技術創新進入高度活躍期,呈現多點突破、加速應用、影響深遠等特點。供給側的可再生能源、非常規油氣已進入大規模應用階段,需求側的電動汽車和轉化環節的智能電網處在市場導入期,可燃冰開發、碳捕獲封存等技術有望取得新突破。主要國家根據其資源稟賦、技術能力、需求潛力等條件,突出重點,加力推進。能源技術革命已經引發了產業革命,將對能源供應結構、生產和利用方式、產業組織、地區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并將引領全球進入新一輪工業革命。

  二是全球能源供求格局出現重大變化。非常規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帶動石油儲量增長,石油峰值理論引起的短缺恐慌已基本消失。目前全球已出現油氣消費重心東移,生產重心西移的新趨勢。2010—2030年,中國和印度新增石油需求將占全球新增石油需求的一半以上。預計在2020年前后,美洲將成為新的石油生產中心,美國也在謀求成為石油天然氣的定價中心。石油供應地區格局呈現出傳統產油地區、美洲甚至北極等多極發展的新格局。

  三是能源地緣政治日趨復雜。美國能源獨立取得實質性進展,使得全球能源地緣政治更趨復雜和多變。美國不會放棄在中東地區的石油利益,但在推進中東民主進程時將不再受石油問題的牽制而更加強硬和激進,國際能源市場將更加不穩定。全球能源運輸通道安全風險上升,對一直在搭國際“能源運輸安全便車”的我國帶來新挑戰,我國將直接地暴露在周邊地區、中東和非洲地區的地緣政治風險之中。隨著頁巖油氣的成功開發,美國將成為天然氣的潛在出口大國,我周邊地區的能源角力將此消彼長,能源地緣政治將更為復雜。另外,頁巖氣革命導致歐洲市場上液化天然氣和來自美國的低價煤炭供應增加,俄羅斯天然氣所占份額和影響力下降,俄羅斯的天然氣需要向東亞出口,這將對歐亞大陸的地緣政治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未來20年是我國實現能源生產和利用革命的窗口機遇期

  一是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增長,供求偏緊的局面并沒有根本改變。即使全球付出巨大努力推動綠色轉型,根據模型分析,2020年和2030年的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將分別達到159億噸標油和177億噸標油,比2010年增長20.4%和34.1%。新興經濟體是推動國際能源需求增長的主要力量,2010—2030年中國和印度新增能源需求分別占同期全球新增能源需求的33%和29%。盡管北美由于非常規油氣開發使得地區能源供給狀況有所改善,但從全球的角度來看,隨著南亞、東盟、中東等地區加快步入工業化進程,能源需求持續增長,全球能源供求偏緊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

  二是在我國經濟將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換的階段,能源需求增速有可能明顯下降。未來20年,如果采取正確的能源戰略和政策,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發展低碳交通和綠色建筑等,可將2020年和2030年的能源需求分別控制在50億噸標煤左右和60億噸標煤左右。2010—2020年我國能源需求年均增長4.8%,2020—2030年年均增長1.5%,明顯低于2000—2010年年均8.4%的增長速度。

  三是我國能源自給率總體上保持在較高水平,但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持續上升,能源開發利用帶來的環境壓力持續加大。如果不控制石油消耗快速增長,2020年我國石油消耗將超過6億噸,2030年將超過8億噸,2030年石油進口依存度將達到75%左右,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也將快速上升,能源安全面臨嚴峻挑戰。能源開發利用帶來的環境壓力增大,二氧化碳排放持續上升,如果不采取控制措施,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大挑戰,有損中國人民及世界人民福祉。另外,化石能源使用是PM2.5、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等大氣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如果不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耗并降低排放強度,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大氣質量將達到難以承受的程度。

  三、以推動能源發展方式轉型為主線,構建安全、綠色、高效的能源系統

  在全球能源領域大調整、大變革,以及我國加快推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的能源戰略應以推動能源發展方式轉型為主線,到2020年應初步構建并在2030年基本形成“安全、綠色、高效”的能源系統。實現上述戰略目標的途徑包括保障安全、節能優先、結構優化、綠色低碳、技術引領、體制創新等六個方面:

  (一)保障安全。一是堅持立足國內的方針,加大新能源和天然氣的開發力度,避免能源自給率的快速下降。石油應保持一定的儲采比,穩定國內產量,適度發展煤制油和煤化工。二是安全、有效利用國際資源。明確提出控制石油、天然氣進口依賴度的戰略目標。加快推進石油進口多元化,降低石油進口對中東和運輸通道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程度,保障油氣通道安全。鼓勵產油國石油公司和跨國石油公司來華投資中下游業務,鼓勵企業走出去投資上游業務及煉化等中游業務。三是提高儲備和應急能力,健全國家、商業、社會多層次的石油儲備體系,鼓勵各類企業參與石油儲備,加快石油期貨交易中心建設。提高天然氣儲氣率,保障電力系統和運輸通道的安全穩定運行。

  (二)節能優先。一是實施針對煤炭、石油等主要化石能源的消費總量控制。力爭到2020年煤炭消費總量達到峰值,不突破30億噸標煤(約折合45億噸原煤)。同時將2020年石油消費量控制在5.5億噸,2030年控制在6.5億噸左右。二是繼續制定節能約束性目標,進一步提高能源效率,到2015年、2020年、2030年分別實現能效追趕、接近、同步國際先進水平的目標。力爭實現2020年單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35%,2030年單位GDP能耗比2020年再下降30%。三是必須走綠色低碳的工業化、城鎮化道路,實施較激進的可持續交通發展戰略。

  (三)結構優化。優化能源生產、轉化、利用結構,推動能源供應體系變革。一是大幅度優化能源供應結構。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確保實現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15%的目標。203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進一步提高到25%左右。加大非常規天然氣勘探開發力度,提高天然氣在能源生產和消費中的比重。力爭到2020年天然氣消費量達到3500億立方米左右,到2030年天然氣消費量達到6500億立方米左右,占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0%和15%左右。顯著降低煤炭消費比例,2020年下降到60%左右,2030年進一步下降到50%以下。到2030年初步形成煤、油、氣、核、可再生五足鼎立多元化的能源供應結構。二是優化能源使用結構。統籌考慮能源和化工兩個領域,石油應主要用于生產交通燃料,煤炭優先用于發電,促進煤炭高效清潔利用;煤化工主要走多聯產的技術路線,適度發展煤制油、煤制氣等項目。三是優化能源轉化結構。要明確“大電大網”與分布式電力系統并重的發展思路,形成安全可靠、經濟高效、綠色智能的電力系統。一方面積極建設大型煤電、核電、水電可再生能源基地;明確“輸電輸煤并舉,當前加快發展輸電”的方針,優化能源輸送方式;在保證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積極發展特高壓輸電,提高輸電經濟性。建設結構清晰、功能明確、匹配合理的智能電網,以提高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的吸納能力、實現用戶側響應和提高電網利用率。另一方面,提高對發展分布式能源系統重要性的認識,加快發展分布式風電、太陽能發電,發展天然氣電熱冷多聯產能源系統。

  (四)綠色低碳。一是逐步實現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削減到排放總量控制的過渡,建議分三步實施,即:2015年努力完成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降低17%的目標; 2015年之后,設定與能源總量控制相對應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目標,實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2030年前后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達到峰值,實現排放總量減排。二是加快發展低碳能源和低碳技術,顯著提高碳生產率。力爭到2030年我國因能源使用排放的二氧化碳大體上在100億噸左右,人均排放量為7噸,和歐洲屆時的人均排放水平大體相當。三是減少污染排放。通過末端工程治理、發展循環經濟、源頭預防和加強監管等措施,減少廢氣、廢水和廢渣排放。

  (五)技術引領。實施“追趕”與“跨越”并重的能源技術戰略。一是制訂符合中國國情和全球能源技術發展方向的能源技術路線圖。實施國家能源科技創新戰略,由目前需求拉動的“跟隨”式創新,逐步向需求拉動與技術推動的雙重作用轉變,發揮技術引領作用。二是加大對能源戰略性前沿技術和重大應用技術的研發支持力度,供給側重點支持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煤制油等石油替代技術、煤氣化整體聯合循環等新一代火力發電技術、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生物能源技術、第三代和第四代核能技術;需求側重點支持電動汽車、分布式能源系統、熱電聯產系統技術;輸送轉換環節重點支持智能電網、儲能技術和氫能技術以及碳捕獲及封存技術。三是創新組織形式,建設公共研究開發平臺,支持和引導組建基于市場機制的產業創新聯盟,構建創新鏈,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分擔的聯盟機制,推進協同創新。

  (六)體制創新。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放開競爭性業務的市場準入限制和價格管制;更好地發揮好政府作用,強化對自然壟斷業務和市場秩序的監管,加大節能環保和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

[1] [2] 下一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 iTAG:
生物質能源產業化利用加速 產業化仍需時日
研究機構稱煤制氣不是低碳能源 應適度發展
王忠敏:用信息化技術破解能源發展困境
聯合國環境署報告:中國可再生能源投資全球居首
曾亞川:我國能源發展面臨六個方面突出矛盾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能源挑戰和機遇
煤層氣市場價值有待充分認識 或成能源新星
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
頻道推薦
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


CESI
關于本站
版權聲明
網站合作
網站幫助
聯系我們
網站服務
金融服務
項目對接
技術推廣
最新活動
郵件訂閱
中國節能產業網致力于打造節能領域最高效的技術、項目、資金一站式服務平臺。
©2007-2015 China-esi.com
湘ICP備12011889號
節能QQ群:39847109
頂部客服微信二維碼底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公眾微信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丰市| 惠来县| 汶川县| 余江县| 永修县| 夏津县| 长丰县| 丽江市| 堆龙德庆县| 泸水县| 堆龙德庆县| 凯里市| 乐昌市| 丹阳市| 白玉县| 虞城县| 荔浦县| 沁水县| 宣化县| 紫云| 拜泉县| 长汀县| 南部县| 辉县市| 巴东县| 锡林郭勒盟| 长岛县| 石首市| 刚察县| 吐鲁番市| 体育| 沁水县| 来安县| 于田县| 汝城县| 罗江县| 阿拉尔市| 临泽县| 闽清县| 平原县| 仙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