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對首都經濟的影響已經顯現,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加大。今年以來,社會發展處和可持續發展中心積極落實市委、市政府《“科技北京”行動計劃(2009-2012年)》、《關于建設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的若干意見》和《北京市幫扶企業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措施,以及市科委的要求和部署,積極開展節能環保企業調研,發揮科技支撐作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推動實現“擴內需、保增長、促發展”工作目標。
一、北京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情況
中關村科技園區是北京節能環保企業的重要聚集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產業發展的概貌和特征。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1-11月,中關村科技園區共有節能環保企業1585家,實現銷售收入1003億元,占園區經濟總量的比例約為11%,成為園區內僅次于電子信息產業的第二大產業。北京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呈現出如下特點:
1. 區域聚集比較明顯,初步形成產業集群化發展格局。
北京節能環保企業超過1600家,大多集中在中關村海淀園、昌平園、豐臺園、金橋科技產業基地和八達嶺新能源產業基地等區域。據不完全統計,海淀園聚集1081家,其中年總收入在1000萬-1億元的節能環保企業有133家;昌平園聚集企業211家,其中年總收入在1000萬-1億元的企業有30家;豐臺園聚集159家,年總收入在1000萬-1億元的企業有37家;金橋科技產業基地入駐企業103家。
各園區初步形成各自的特色優勢,如海淀園以綜合節能、大氣污染控制和水體污染處理等行業為主;昌平園以電池開發、電力和電器節能等行業為主;豐臺園以熱工自控技術和設備的制造為主;金橋科技產業基地以固體廢棄物處理行業為主;八達嶺新能源產業基地以太陽能和風能等行業為主。上述園區已成為節能環保產業集群化發展的重要載體,為打造區域領先的競爭優勢奠定了基礎。
2. 骨干企業具有較大規模和成長性,在諸多領域占據國內領先地位。
據北京市可持續發展科技促進中心(以下簡稱可持續發展中心)對節能環保企業的調研結果,228家企業平均銷售收入2.5億元,平均人員252人。新能源領域前20家企業銷售收入比重為91%,環保領域前20家企業銷售收入比重為65%。市科委2008年立項支持的29家高成長企業近三年銷售收入年均增長率為69.4%,最高的達到376%,表現出很強的增長性。
骨干企業在工業節能、太陽能、風能、污水處理、大氣污染控制、余熱余壓發電、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實力位居全國前列,其中我國自主創新的全玻璃真空管技術,其產品占據全球真空管熱水器市場份額的90%。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