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新能源的熱火朝天和備受器重相比,中國的節能產業曾經一時顯得更為落寞。但是隨著政府層面節能減排的“政績”推動,節能商機在中國日趨明朗起來,目前包括跨國集團和活躍的民營經濟體都在躍躍欲試、投入其中。一家跨國企業北京公關部的相關人士在接受CBN采訪時表示,與新能源探索研發的長鏈條相比,中國提升能源效率的節能環節其實有更多實際的作為。
節能市場產業化之惑:櫥窗里的蛋糕
國家能源局在6月初曾表示,即將出臺《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到2020年我國風電、太陽能光伏以及核電運行的總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1.5億千瓦、2000萬千瓦和8000萬千瓦。隨即新能源產業受到市場追捧。自2008年底以來,在中國A股市場上就已經掀起了對“新能源”概念股票的炒作。
然而事實上,以風能、太陽能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許多項目目前仍然停留在戰略投資階段,但以建筑節能為代表的節能產業已經悄然走到了應用操作的層面。
在南方民營企業活躍的地區,一些節能產品開始在市場上出現,包括中央空調改造、新型墻材、建筑貼膜等。但是這些產品目前銷售并不火爆。一位業內人士對CBN表示,發展節能產品目前還是一塊“櫥窗里的蛋糕”。確實,跟新能源相比,還沒有明確的政策對產業的支持。
在一個現代化的城市,建筑能耗是節能的重點領域,大型公共建筑的建筑能耗更是重中之重。而在建筑總能耗中,中央空調能耗占到40%以上。由此可以預見大型建筑中央空調節能的市場空間十分巨大。
在CBN記者采訪的東莞,雖然星級酒店、寫字樓林立,但以中央空調系統節能為主攻方向的深圳某節能公司進入東莞之后,發現中國節能市場并非如想象中這般唾手可得。該公司建筑節能事業部東莞區域總監曾在接受CBN記者采訪時大倒苦水,一方面東莞的酒店、高檔寫字樓等能耗大戶并不清楚自身的能耗情況,能耗審計基礎比較薄弱;另一方面,能耗大戶對節能服務公司敬而遠之,對節能服務和節能服務商都缺乏清晰的認知。對此,他的建議是在城市建立能源監測數據庫,分門別類地統計出節能服務標準,以公示節能領域買賣方信息,減少雙方的信息不對稱。這也是目前中國其他城市所面臨的同樣問題,對于節能效果量化標準的建立,可以為產業提供標準。
而另一家從事鍋爐節能的企業則為節能服務的市場推廣之難感到頭痛。“由于許多企業對節能服務抱著懷疑的態度,因此我們不得不選擇‘先試用后付費’的模式,即先試用產品和服務,經節能改造后,證明確實有效果再付費。”東莞市一家節能公司總經理對CBN記者表示,這其實是君子交易,就算是作出了這么大的讓步,前期要贏得市場仍然不容易。
[1] [2] [3] [4]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