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承諾:重大政治表態
《21世紀》:丹麥駐華大使葉普24日宣稱,會議將達成一個有約束力的政治文件。美國政府昨天也公布了減排目標,中美先后公布自己的減排方案對哥本哈根會議有什么影響?
呂學都:中國和美國同時公布雄心勃勃的計劃,確實會給外界一種中美約好的印象,不過究竟是不是約好的,我不知情。
中美兩國做出這么重大的舉動,對哥本哈根會議的成功將有關鍵影響。兩國的承諾是一種重大的政治表態,其中最有意義的就是數字。這意味著,承諾不會是一紙空文。由此,哥本哈根談判中的很多事情會迎刃而解。
丹麥大使的說法是比較可靠的。哥本哈根會議將把政治上的勢頭固定下來。不過即便達成了有約束力的政治性協議,也還有很多技術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不是兩周的會議能夠徹底解決的。我估計,國際社會需要一兩年時間來具體落實這一政治協議。
《21世紀》:你曾提過中國不應該輕言強制減排。今天國務院提出,中國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將在2005年基礎上減少40%至45%。如何理解中國政府這一承諾?
呂學都:作為發展中國家,量化的絕對減排是中國做不到的。中國做出的這一承諾是一種相對減排,減少的是碳排放強度的相對量。
減少單位GDP碳排放和之前中國提出的減少能源排放強度基本是一致的。二者之間是一個線性關系。當然,二者之間有微小的差別。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自能源,但也包括一部分來自甲烷等非能源排放。
《21世紀》:中國減少單位GDP碳排放“40%-45%”是依據什么原則計算出來的?
呂學都:中國現在提出的“40%-45%”這個數字是經過長期研究得出的結論。之前國內相關組織論證已經開展了半年的時間,各方在討論里提出了多種方案,從20%,到25%,到40%都有。
這種量化的測算是很困難的,主要依據經濟模型來執行。但中國的發展是跳躍式的,不是線性的增長。到2020年,中國的經濟規模總量能達到多少,能源結構會是怎么一個情況,能源效率能達到怎樣水平,都是和減排量密切相關,但又很難測算的變量。發達國家能夠提供多少資金、技術支持也是一個測算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現在看來,我們最后還是在各種方案中選擇了一個標準較高的。
《21世紀》:國際輿論近來一直在減排問題上對中國施加壓力。不少媒體也報道,同屬新興大國的印度、巴西先后做出“自愿減排”承諾也給中國施加了無形的壓力。請問這些壓力是否有產生影響?
呂學都:總體上看,國際上對中國施壓是有的。但是中國領導人總是依據國情,選擇自己的發展方針的,不會受壓力的影響。我們一貫堅持的是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中國做出這樣一個承諾,展示了中國認認真真做事情的態度,也表明中國希望通過自己的政治努力,來推動哥本哈根會議的進展。
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沒有“自愿承諾”的說法,在國際談判過程中,也沒有“自愿承諾”的條款。所有發展中國家的減排承諾都是和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支持掛鉤的。
減排對經濟運行肯定有影響,但政府在做預測的時候,肯定已經考慮到了對經濟發展速度、能源結構、能效等多方面的影響。
我很難說“40%-45%”就是一個恰到好處的量化指標。但中國政府敢于做出這樣的承諾表明,政府在經過多方考慮后,認為經過努力這樣的減排量還是有可能達到的。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深入專題了解: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大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