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國家:堅持國際氣候談判二軌制
《21世紀》:美國政府承諾2020年美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基礎上減少17%,這和歐洲、日本等很多發達國家的承諾相去甚遠,如何分析發達國家高調、低調背后的政治、經濟邏輯?
呂學都:美國政府做出這樣的表態是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很無奈的。他們的談判代表就說,美國不愿意重復《京都議定書》的故事,希望這次做出的承諾是國會能夠批準的。
但在國際輿論的巨大壓力下,美國政府又不得不拿出一些數字來,因此美方最后只好拿出了眾議院通過的減排17%的指標來應付一下。
美國的承諾和歐洲、日本的承諾相距很遠是有一些具體原因的。近年來,美國的人口增加了很多,歐洲和日本的人口減少了很多,人口大量增加,排放量肯定會。
當然,美國這個減排17%的承諾是相對保守的,留有余地。相反的,日本民主黨政府減排25%的承諾是出乎不少人意料的,日本需要通過清潔能源發展機制(CDM)大量購買排放指標,才能完成任務。
《21世紀》:哥本哈根會議以后,清潔能源發展機制(CDM)會朝怎樣的方向發展?
呂學都:發達國家是CDM機制的買方。在哥本哈根會議后,發達國家進一步減排是肯定的。從現在的經驗來看,通過CDM等國際碳交易機制來刺激減排,降低減排成本是各國都支持的方案。
發展中國家是CDM機制的供方。它們在哥本哈根會議后也需要通過借助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支持來減排,但是由此產生的減排量是不能夠用來沖抵發達國家的減排義務的。在今后碳市場里,可能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態。
《21世紀》:哥本哈根會議會不會從根本上埋葬《京都議定書》?會議達成的協議是不是具有法律約束力?
呂學都:現在的國際氣候談判是二軌制,既有在《京都議定書》框架下,規范發達國家減排義務的京都議定書締約方磋商機制,也有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共同討論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減排義務的磋商機制。
發達國家想把雙軌并成一軌的企圖是發展中國家堅決發對的。即便是哥本哈根會議達成了某種協議,發展中國家也希望二軌制能夠繼續下去。
美國是不希望出現一個有法律約束力的文件的。他們的態度就是,美方會履行協議,但是不要和美國提法律約束力。
上一頁 [1] [2] [3]
深入專題了解: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大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