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產業大多是在做“搬運工”
東莞市電子信息產業協會高級工程師譚章騄認同這樣的說法,他甚至形象地稱,東莞目前的LED產業大部分還是在做“搬運工”的活,并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只是在做這個產業的下游,中上游的芯片、襯底、外延幾乎沒有涉足。這樣造成的最嚴重的后果就是,上游資源被控制,失去了定價的主動權。
“如果上游企業不支持,企業自己又生產不了,就只能去國外購買。”徐冰說。
“產生這樣結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做出來的品牌,都是空架子,沒有核心技術,沒有核心競爭力,涉足不了產業中上游的相關項目,所以今后的發展方向一定是要做有支撐的品牌。”譚章騄說,東莞的LED企業還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產業配套、政策支持都不錯,關鍵就在于能否吸引足夠的資金進行投資,“如果單靠企業自己投資幾百萬元,建一個實驗室,是解決不了本質問題的”。
他認為,從整個產業鏈來看,核心技術占到整個產業鏈利潤的一半,而加工成芯片又是一半利潤里的一半,就等于說加工芯片的利潤僅是整個產業鏈利潤的1/4,而長期以來東莞就是以這1/4的利潤跟別人拼土地、拼人力、拼環境。“東莞的這種芯片總裝廠很多,做的就是‘搬運工’,未來,企業還是要掌握高新技術、核心技術,借助現在的優勢,在人才和資金兩方面想辦法,找突破口。”譚章騄說。
購買外國方案引發價格戰
目前,全市從事LED照明技術及產品生產經營的企業不過區區60家。僅從數量上來講,與全市數萬家企業總數相比,整個產業實在有點微不足道。按道理說,企業不多,生意應該很好做。但徐冰說,東莞LED產業競爭很激烈。
之所以激烈,是因為一些不具備研發條件、沒有核心技術的企業也參與到LED產品的制造中。沒有技術怎么做?徐冰說,企業可以出錢向國外的LED企業購買方案,利用國外企業的方案進行生產。這樣做的結果是,生產出來的產品只是外觀有所差別而已,但在客觀上卻降低了LED產業的準入門檻,也讓行業陷入拼價格的惡性競爭中。
徐冰說,其實企業購買方案的風險很高,做到一定批量后,如果國家政策有變,企業缺乏核心技術,無法應對,會“死”得很慘。他還預計,2011年LED行業將迎來大洗牌,有很多企業會垮掉。
企業雖然購買了方案,也可以生產LED產品,但始終位于產業鏈的下游。徐冰說,這也是廣東LED產業的通病,企業的生產制造大量集中在中下游的封裝和應用上,中上游尤其是上游相當薄弱。以襯底為例,東莞能做襯底的就只有中鎵半導體公司,而這家公司也剛剛起步,投入生產還要一段時間。
梁鳴娟對此表示:“我們不會去生產LED芯片,因為這些核心技術大多被境外公司所壟斷,技術上很難突破。就算勉強研發出東西來,也不會有什么市場的。質量不過關的話,你賣的價格只有人家的1/10,人家也不敢要。”
中鎵半導體的嘗試
東莞市中鎵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決定放手一搏。這家由光大集團旗下聚民信息科技和北京大學寬禁帶半導體研究中心聯合組建的公司,去年落子企石鎮,目標鎖定LED核心領域襯底、外延片和相關精密加工設備。
傳統的工藝制備中,外延片在藍寶石、碳化硅或硅的基底上生長出來,然后再切割、打磨成LED芯片。但中鎵半導體另外選擇了在氮化鎵襯底上長出外延片的路徑,這條路一旦走通,可以生產出更優質的外延片。今年,中鎵收購一家韓國公司并吸收其技術,斥資4000多萬元從德國愛思強(Aixtron)進口兩臺用于外延片制備的MOCVD(金屬有機物化學氣相沉積)設備。
在11月3日出臺的《方案》中,中鎵氮化鎵(GaN)基襯底材料產業化項目被寄予技術攻關和完善產業鏈的厚望。
目前,該公司已建好襯底材料的生產線并即將投入生產。中鎵公司的主攻方向是LED最前沿的襯底材料。目前的LED外延片多是在藍寶石、碳化硅的基底上生長出來,但中鎵公司則獨創出在氮化鎵襯底上長出外延片的技術。
“氮化鎵襯底材料有三高———技術高、難度高、價格高,因此可以帶來更高的利潤率,并且前景看好。”中鎵公司的高級工程師孫永健說,在生產氮化鎵襯底材料的同時,為了在價格和性能上取得平衡,中鎵公司還研制出復合襯底材料,“這是一個折中的辦法,價格要比氮化鎵襯底低,但是技術原理相似,性能也比目前市場上的襯底材料要好很多。”
主攻LED上游環節技術的公司在東莞乃至珠三角并不多見,而類似中鎵擁有襯底材料領先技術的公司在全國都寥寥無幾。“中國LED產業發展的趨勢,必定是由下游環節的生產向上游環節轉移,中鎵在這方面已經走在了最前面。”孫永健說,這正是中鎵主攻襯底材料的原因。
“技術就是王道,有了技術自然就擁有市場。”中鎵公司的市場營銷部經理王光普說,中鎵對于產品的市場前景并不擔憂,“氮化鎵襯底技術尚未應用生產時,通過技術人員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的展示,已經在業界樹立了口碑,一旦投入生產,尋找買家是很容易的事。”
被遺忘的室內照明
LED路燈照明現在風風火火,但是室內照明卻沒有太大起色。有企業呼吁,作為用電大戶的東莞不應遺忘了LED室內照明應用。魏廣飛說:“現在有一個誤解,一談起LED照明,大家就只想到路燈,其實像東莞這么多勞動密集型企業,更為急迫的是推廣LED的室內照明。”
LED推廣的一大難題就在于價格昂貴。LED室內照明日光燈高的一盞要500多元,低的也要160元,相比10元的熒光粉日光燈有天壤之別,所以比較難在尋常百姓家推廣,但是適合在耗電量大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應用。
徐冰也說,一盞LED路燈的價格在5000元左右,相當于5盞高壓鈉燈的價格。LED路燈不能大量推廣有幾個原因,一是造價偏高;二是LED發展快,技術不斷走向成熟,但相關技術標準、檢測標準不是很健全;三是要考慮電流、散熱、光效、壽命等因素。
魏廣飛說:“坤廣的產品保修5年,一年內就可以收回買燈成本,剩下4年省下的電費完全歸企業自己。LED燈比熒光粉日光燈省電50%,東莞那么多勞動密集型企業,如果全都換成LED燈,那該可以省下大量的工業用電,徹底甩掉卡脖子的用電難題。”
“盡管劃算,但是很多企業還是舍不得一次性花幾十萬去換裝燈管。”魏廣飛坦言。
業界共識,推廣LED室內照明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但是推廣新技術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政府有所作為。東莞市在《推進LED產業發展與應用示范工作實施方案》中作出了拓寬融資渠道的安排,提出推廣“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即由用戶、銀行和工程總承包方3方簽訂服務合同,用戶向銀行貸款還清工程實施單位費用,承擔了項目實施的大部分融資風險,然后用戶將工程改造完成后每年節省的電費償還給銀行,合同期滿后節省的電費和已有的設備全部歸用戶。
業內人士表示,此模式雖好,但是還停留在大功率照明領域,室內照明受惠比較少。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