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型消費進入發展“快車道”。9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以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型消費加快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到2025年,培育形成一批新型消費示范城市和領先企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顯著提高,“互聯網+服務”等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得到普及并趨于成熟。
《意見》指出,近年來,我國以新業態新模式為特征的新型消費迅速發展,特別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傳統接觸式線下消費受到影響,新型消費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要看到,新型消費領域發展還存在基礎設施不足、服務能力偏弱、監管規范滯后等突出短板和問題。為此,《意見》從五方面提出18項基本任務,包括加力推動線上線下消費有機融合、加快新型消費基礎設施和服務保障能力建設、優化新型消費發展環境、加大新型消費政策支持力度以及強化組織保障。
面對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意見》要求,加強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商貿流通基礎設施網絡、推動智能化技術集成創新應用、規劃建設新型消費網絡節點等。例如,加大5G網絡、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等。
“2018年以來,我國內有經濟增速放緩等多重壓力。但傳統基建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正在減弱,而信息基礎設施對于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在學界已早有公認。”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副研究員楊道玲曾撰文表示。
不過,在她看來,發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仍存諸多門檻。例如,新型基礎設施所需核心元件高度依賴進口、所需人才供不應求等,“需形成順暢高效的體制機制,形成統一領導、分工合理、責任明確、運轉順暢的推進機制;增加基礎研究投入;加大新型基礎設施產業應用;優化新型基礎設施空間布局等”。
今年以來,在積極財政政策下,國內新基建投資持續添注。截至8月初,新增專項債發行已完成全年額度的62.5%,全部用于重大基礎設施和民生服務領域。業內預計8-10月,將迎來新增專項債的發行小高峰,包括新基建在內的“兩新一重”建設將是投資重點。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隨著防控逐步進入常態化的后疫情時代,今年下半年國家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5G、人工智能和生物醫藥等新基建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意見》在完善新基建設施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要強化財政支持,研究進一步對新型消費領域企業優化稅收征管措施;優化金融服務。例如,深化政銀企合作,拓展新型消費領域投融資渠道;優化與新型消費相關的支付環境,降低支付成本、手續費用;完善跨境支付監管制度,促進跨境移動支付應用;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新股、發行公司債券、“新三板”掛牌等方式融資;發展股權投資基金等。
不過仍需注意的是,想要打通消費新業態的“最后一公里”,靈活就業下,勞動保障體系建設仍不容忽視。在采訪過程中,多家外賣平臺兼職騎手均向記者表示,對于公司方是否為其繳納社保的情況并不明確,而個人每月仍需承擔意外保險費用。而該《意見》也著眼新型消費全鏈條,提出在新就業形態下,完善勞動保障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