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調試的工業機器人。卜葉攝
4月17日,嘉陵江畔,重慶兩江新區的工業機器人生產車間,一臺臺剛剛封裝完畢的工業機器人被“關”在鐵籠子里,用像人胳膊一樣的機械臂反復進行著扭轉、拿放操作。這是工業機器人走向“工作崗位”的最后訓練。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發布的2020年全球機器人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底,全球累計安裝了270萬臺套工業機器人,中國工業機器人累計安裝量達到78.3萬臺,總量居亞洲第一。
“中國超七成工業機器人由外國機器人公司供應,國內制造商仍有大幅增長空間。”近日,在中國電子學會主辦的第十五屆中國電子信息技術年會“5G+智能制造”論壇上,重慶郵電大學電子信息與網絡工程研究院副院長雒江濤說,“機器人產業要積極擁抱5G等新興技術,立足豐富多元的應用場景,增加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應用,增強核心競爭力。”
以煤礦為例。不同于其他國家,我國煤炭儲層較深,加之工作環境粉塵含量高、濕度大,導致通信困難。日前,山西省與華為共建智能礦山創新實驗室,進行礦山智能化建設,助力煤礦提質增效。
華為無線技術實驗室執行主任盧建民介紹,面臨全新的應用場景,5G+煤礦技術需要解決煤礦信息網絡、智能感知技術、大數據等諸多領域面臨的問題,從技術攻關到應用落地仍有距離。
此外,按照終端產品要求,實現按需定制,讓機器人為人所不能是工業機器人主要研發制造模式。
重慶華數機器人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韓堃介紹,筆記本電腦結構件有沖壓、磨拋、機壓、鐳雕等八大工藝,但隨著筆記本電腦快速更新換代,相應的制造技術需要微調或重新設計,以適應新產品生產的需要。
“賦能生產之后必然是產業引領。當前,制造業對工業機器人需求迫切,但一對一的按需定制耗時長、投資大,使得中小企業的智能化轉型難上加難,因此機器人生產急需實現模塊化。”重慶大學通信工程學院教授曾孝平說。
盡管不同產品的生產流程不完全相同,但仍有共性可挖掘。韓堃表示,以筆記本電腦內置件工藝流程為例,裝鉚和壓合分別是制造的兩環,但幾乎所有內置件生產都有這兩步,裝鉚+壓合兩步合一就是產線模塊化。
重慶市經信委的左翊君也表示,“工業機器人戰略布局是制造升級的關鍵一步,由于面臨不同細分行業,仍需探索系統化、模塊化的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