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關系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氣候變化及其對農業的影響是國際社會、各國政府和各界關注的熱點和焦點。農業是氣候變化的高敏感產業,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面臨著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
中國節能產業網訊 為推進農業科技應對氣候變化,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近日,省科技廳根據依據《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安徽省應對氣候變化方案》和《安徽省低碳技術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出臺了《安徽省農業科技應對氣候變化方案》,以期建立起適應氣候變化的現代農業體系。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近幾十年來,安徽氣候發生了明顯變化,氣溫明顯升高,降水空間分布異常,極端天氣的頻率和強度增加,氣候變化對農業的負面影響進一步加劇。安徽是農業大省,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
《方案》強調要建立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和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制度,完善多部門參與的決策協調機制;要開展試點示范,輻射帶動農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要發揮平臺載體功能,為開展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研究提供應用研究、集成示范、成果轉化、信息咨詢和專業培訓等全方位、一體化的服務支撐,提升農業應對氣候變化能力;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農業應對氣候變化創新人才;要開展國際國內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方案》指出,一是研發農作物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發展秸稈沼氣(氣化)集中供氣和生物質發電等技術。二是研制農業機械節能技術及裝備。加強節油、節電、節煤等節能型農業機械研發與推廣,提高農機裝備和作業水平。三是開發可再生清潔能源利用技術。開展水能、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及其在農業機械和農業生產上的應用。四是研究節能減排型農作技術。開展符合低碳技術需求的耕作制度研究,選育低排放的高產水稻品種,研制和推廣少(免)耕栽培、水稻半旱式栽培、先進機械化農藝、科學灌溉等節能減排型農作豐產技術,盡量減少破壞土壤耕作層,防止或減少二氧化碳排出,實現節本節能。五是研究新型肥料與施用技術。研究開發環保型肥料和專用復(混)型緩釋、控釋肥料及施肥技術與相關設備,減少氧化亞氮排放。此外還增加農林碳匯。
安徽省科技廳有關人士對中國節能產業網透露,方案的出臺對安微省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研究,充分利用氣候變暖帶來的機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嚴峻挑戰,開展技術創新,推廣低碳技術,降低能源和資源消耗,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發展低碳農業,轉變發展方式,建立起適應氣候變化的現代農業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深入專題了解: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