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福島核電站若干發電機組先后爆炸,世人對此次災難關注的重點,已經從最初由強震和海嘯帶來的罕見天災,快速轉移到由核泄露可能導致的嚴重人禍上。不僅核電站的安全問題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它對全球氣候談判進程也可能投下重要變數。
大力發展清潔能源以替代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凈化”能源結構和經濟結構,一直是各國推進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環節。相較于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其他清潔能源,核能不僅在技術上最為成熟,其供電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也非其他清潔能源所能比。正因為此,核能成為所有清潔能源中技術最成熟、發電量最大的一種清潔能源。 在這次核事故發生前,日本的核能發電量就已經達到全國發電總量的30%左右。日本政府在2010年曾提出,到2019年要把這個比例提高到48%。日本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本來就已經很低,即使在發達國家中也屬翹楚。如果到2019年實現上述目標,它的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還將進一步降低,日本在全球氣候談判中也將取得更大的主動權。
再看歐盟。在其“三個20%”減排戰略中(到2020年,歐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20%;清潔能源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要達到20%;能源使用效率要提高20%),核能發電占有重要地位。許多成員國都在準備興建新的核電站,或者改造既有的核電站。法國的核能發電量更是占到全國發電量的四分之三左右。這也是歐盟在全球氣候談判中,敢于率先承諾減排目標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奧巴馬政府也把發展核電作為提高清潔能源比例、推進節能減排的一個關鍵環節。中國政府在剛剛通過的“十二五”規劃里,把發展核電作為推進經濟轉型、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事實上,中美這兩個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都把提高清潔能源比例,作為在全球氣候談判中化解國際壓力、扭轉被動局面的重要途徑。
然而,此次日本的核泄露事故引發的核安全擔憂,無疑向所有立志發展核電,以緩解減排壓力的政治家潑了一頭冷水。尤其在那些實行選舉政治的國家和地區,多數選民對核電的好惡,將直接主導當地核電事業的走向。
1986年蘇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后,歐洲民眾強烈反對核電,導致歐洲的核電事業一直停滯不前、甚至萎縮。只是在最近幾年,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日益淡忘此事,尤其是全球變暖的形勢日益嚴峻,主張發展核電的聲音才有所增強,歐盟決策者才敢于把核電納入到推進節能減排,以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當中。
此次日本的核事故,極有可能揭開歐洲人的“切爾諾貝利傷疤”,從而影響到歐盟的整體減排和氣候戰略。事實上,就在日本強震發生后的第二天,德國就有數萬民眾走向街頭,要求政府立即關閉所有核電設施。默克爾內閣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對德國境內的17座核電站進行全面檢查。美國、韓國等也在民眾的壓力下,緊急啟動核電安全檢查機制,力圖防患于未然。
可以想見,如果選民對核安全的擔憂壓過對氣候變化的關注,他們就不大可能支持政府通過發展核電以實現節能減排,政府的談判代表就無法在全球氣候談判中,作出大膽的減排承諾。當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國都在此類內部政治壓力下而變得保守時,全球氣候談判繼續陷入僵局也就不足為奇了。
|